圖為演習現場,寧夏自治區輻射監測技術人員正對棄源現場進行輻射劑量檢測。劉佳攝
圖為寧夏自治區輻射監測技術人員正在進行樣品分析。 周秀紅攝
直升機搭載儀器在空中盤旋搜索,無人機抓住放射源的信號全程追蹤,地面上公安、生態環境各部門配合跟蹤搜尋……這不是好萊塢的大片,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平安寧夏-2018”輻射事故應急綜合演習的現場。
這場輻射事故應急綜合演習既是寧夏核與輻射事故應急能力建設的一次實兵演練和集中檢閱,也是近年來寧夏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的一個集中體現和成果展示。
開展演習,對應急體系進行“摸底”
應急綜合演習立足寧夏自治區輻射安全監管工作現狀,著眼本地區輻射安全風險隱患,結合現有輻射事故應急軟、硬件能力水平,有針對性地設定演習情景。
據自治區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辦公室主任朱海波介紹,演習模擬某探傷企業工作人員與企業負責人發生糾紛,為泄私憤,從放射源暫存庫盜出1臺γ射線探傷機(內含1枚Ⅱ類Ir-192放射源),將源辮拋棄在距廠區約4km的路邊,之后將探傷機放回暫存庫。企業工作人員于5日后在對該探傷機進行性能檢查維護,準備探傷作業時,發現探傷機源辮丟失,隨即啟動本單位《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并向當地生態環境、公安、衛生等部門和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進行了報告。
按照逐級報告的程序,自治區人民政府接報后,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輻射事故應急預案》事故分級規定,判定為重大輻射事故,啟動自治區二級輻射事故應急響應程序。
演習在充分借鑒已完成演習任務省份經驗的基礎上,突出工作創新,立足寧夏實際,立足實戰,堅持實情、實景、實兵、實裝,聯合社會監測力量參與,充分發揮核與輻射應急監測調度平臺和快速應急監測系統的作用,使用γ相機定位、直升機搭載儀器搜源、無人機抓源等先進的技術裝備。自治區和銀川市16個單位和部門、4家外援單位、3家技術支持單位參與演習,出動人員120余人、車輛20余臺,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劉長青擔任演習指揮長。
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對演習進行了現場評估考核,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演習充分體現了領導高度重視、統籌部署有力,情景設計合理、演習貼近實戰,預案制定科學、指揮程序順暢,部門協同配合、聯動溝通高效,人裝配合默契、操作熟練規范,態度嚴肅認真、責任分工清晰等六大特點。體現了“統一領導、條塊結合,以演代訓、以點代面,立足實戰、注重實效”的基本原則,達到了演習目的,取得了良好實踐,為全國輻射事故應急提供了良好經驗,是一次高質量、高水平的演習。
加強日常監管,提升業務能力
2018年10月14日18:15,中心辦公室響起來一陣急促的鈴聲。在靈武市的一處工地,挖掘出一個疑似放射源的不明物體。施工隊立刻向中心反映這一情況。
晚上19:00,中心工作人員已經趕到了距離銀川40多公里的工地現場。經過仔細排查,最終確認不明物體沒有放射性,及時化解了一起疑似放射源物質事件。“盡管是虛驚一場,但是核與輻射方面的任何疑點都不能放過。”朱海波說。
在中心工作人員的心中,核與輻射事故具有不可預見的突發性、高度的社會敏感性和廣泛的影響性,事后處理任務艱巨,難以恢復,必須高度重視,加強安全監管。
“相關操作人員必須在2019年7月前完成復訓。”中心放射環境監督管理科科長周繼軍來到寧夏安瑞無損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進行日常檢查時發現,一名操作工中級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資格證即將到期。按照相關規定,他要求企業盡快讓這名員工參加復訓。
安瑞公司總經理孫逶說:“自治區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每年都至少來企業檢查兩次,在一些重大節日和活動前,中心還會來企業巡查。”
而對企業的巡查和日常監管,中心都有詳細記錄。安瑞公司的相關臺賬、檢查記錄等材料都非常翔實齊全。盡管都是細微的工作,但是中心的工作人員并沒掉以輕心。周繼軍說:“這些工作為以后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打下基礎,做好準備。”
截至2018年12月,寧夏全區共有核技術利用單位346家,在用放射源共計1215枚,射線裝置使用單位283家,在用射線裝置共計757臺(套),主要分布在化工、地質勘探、工程檢測、醫療等行業。這些全部通過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系統進行全過程監管,寧夏已經實現了核技術利用單位信息的一鍵搜索和信息化管理。
保障核與輻射安全,離不開各級領導和各部門的重視,也離不開現代化的程序制度。2018年,寧夏重新修訂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輻射事故應急預案》,指導銀川市編制出臺了本級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出臺了自治區《輸變電項目社會風險防范與化解工作方案》。
在機制上,寧夏持續強化輻射環境安全監管。工作重心從全面嚴格監管向以風險為導向的精細化監管轉變,從注重發現隱患向排查與整改并重轉變。采取例行檢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方式,不斷加大日常檢查和隨機巡查力度,加強輻射類建設項目“三同時”監督檢查和事中事后監管,突出隱患排查,消除安全隱患。2018年,寧夏對全區93家核技術利用單位、14家來寧異地使用放射源單位、2家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使用單位開展了監督檢查,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200余人次,發現安全隱患121項,均督促其在期限內完成整改。
為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能力,寧夏近5年來舉辦了16期培訓班,培訓全區生態環境系統輻射監管人員和企業操作人員2500余人。按照“服務企業”的原則,這些培訓不收取任何費用。寧夏還以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西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蘇州大學等單位資深專家為主,建立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師資隊伍。
強化服務意識,為企業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在寧夏,群眾投訴的電磁輻射方面的環境問題出現了一個變化:2015年、2016年,平均每年涉及電磁輻射方面的投訴數量在20起左右;2017年,投訴數量下降至11起;2018年,投訴下降至7起。
投訴數量大幅下降的背后是寧夏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快速響應、迅速解決群眾關心的電磁輻射環境問題的行動。“不管多遠,我們都到現場,實地監測、解答群眾關心的電磁輻射問題。解答過程也是一次對公眾的核與輻射相關知識的科普。”中心電磁輻射環境管理科科長茍旭光說。
一次,固原市的一個舉報電話稱附近電信信號基站有電磁輻射。盡管固原距離銀川300公里遠,但是中心工作人員仍然驅車趕赴現場,在現場用儀器進行測量,并向投訴的群眾演示了手機與信號基站的綜合場強測值對比。這位舉報人感動地說:“沒想到中心工作人員真的會跑這么遠來給我解決問題。”
寧夏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將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融入工作中,把“不見面、馬上辦”審批服務模式向技術審查環節延伸,不斷優化審查程序、簡化審查環節、縮短審查時間,切實提高工作效能。全年共辦理輻射類行政審批技術審查105件,在規定時限內全面完成技術審查。
不久前,中衛市人民醫院的楊忠就感受到了中心工作人員的熱情和細心。這家醫院需要在網上填報輻射源登記的相關信息。但是50多歲的楊忠對電腦不是很精通,怎么也填不好。中心工作人員耐心細致地解答他的問題,幫助其上傳相關材料,楊忠終于順利地完成了申報。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寧夏,按照“嚴、慎、細、實、快”的工作作風,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的日常監管,積極探索監管能力的系統化、科學化、法制化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健全適應寧夏地區輻射安全的監管機制,確保了全區的輻射環境安全。
2013年,寧夏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全國輻射監測能力實地評估的省份。科學嚴謹的日常監管使寧夏從2013年至今,未發生過一起核與輻射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