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電源總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已經在光伏行業深耕22年,此前一直作為全球逆變器的龍頭企業被業內熟知,實際上早在2014年,其光伏電站業務營收就已經超越逆變器業務,成為主營業務之一,并且于2017年躋身全球光伏EPC市場三甲。
業內人士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陽光電源如此大舉加注電站投資業務,很可能會改變2019年光伏電站投資的市場格局。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不少光伏電站投資企業紛紛“大撤退”之際,陽光電源卻逆流而上,其背后邏輯是什么呢?
短期業績下滑
成立于1997年的陽光電源,是國內最早從事逆變器產品研發生產的企業之一,業務涉及光伏逆變器、電站系統集成、風能變流器、儲能、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和漂浮系統6個板塊。其中,光伏逆變器和電站系統集成是該公司的主營業務,占比高達90%以上。截至2018年,逆變器累計裝機超79GW,在國內、國外市場占比分別達30%和15%左右。
過去幾年,憑借逆變技術和服務加持,疊加一路高歌猛進的市場環境,陽光電源的業績也隨之快速飆升。特別是2013~2017年,公司營收分別實現21.2億元、30.62億元、45.69億元、60.04億元和88.8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5.73%、44.42%、49.21%、31.39%和48.01%;凈利潤分別實現1.81億元、2.83億元、4.25億元、5.54億元和10.2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8.66%、55.91%、50.17%、30.14%和85%。
然而,這種高增長的態勢隨著2018年“531”政策的落地開始出現轉折。記者統計發現,超六成光伏企業凈利潤出現下滑,當然作為逆變器龍頭的陽光電源也不例外??梢钥吹?,陽光電源在2018年營業收入增速放緩,凈利潤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2018年該公司營業收入103.69億元,同比增長16.69%;凈利潤8.10億元,同比下降20.95%。
面對行業困局,“發力海外市場,開啟多元化經營”,這是包括陽光電源在內的諸多光伏企業選擇的突圍路徑。據了解,2018年下半年以來,陽光電源大力開拓美國、印度、越南等海外市場,協同發展儲能、新能源汽車等業務,尤其儲能業務在2018年同比增長495.75%。
在“531”新政落地過去近半年后,這一行業難關可以說也算過去了。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公開對媒體記者表示,“531”以后,行業確實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比預期的好得多。沒有之前那么滋潤,但還是比較健康。
而現實是,由于國內補貼和指標政策長期處于空白期,國內光伏市場需求大幅萎縮。相關資料顯示,2019年1~5月,全國新增光伏裝機7.61GW,同比下降44%。
受此影響,2019年一季度和半年度(預告)陽光電源凈利潤繼續下滑。其中,2019年一季度陽光電源實現營業收入22.19億元,同比增長30.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1億元,同比下降15.56%。2019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凈利潤為3.14億~3.52億元,同比下降8%~18%。陽光電源方面表示,國內新增光伏裝機量同比下降較大,國內業務受到一定影響。
對此,國盛證券的一位分析師也表示,由于上半年國內光伏規模并未規劃太多,上半年公司業績受到一定影響,這基本符合預期。同時,華創證券方面認為,公司將顯著受益于國內下半年光伏市場的啟動及海外出口的持續高增長。
“低調”加注電站業務
歷經略顯疲態的一年,2019年下半年國內光伏市場已全面啟動,不少企業鉚足了勁兒搶占市場。而加注電站業務無疑成為陽光電源的一個有力砝碼。
7月11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19年光伏補貼競價結果的通知,擬將北京、天津等22個省(區、市)的3921個項目納入2019年國家競價補貼范圍,總裝機容量約22.79GW。其中,陽光電源以1570MW競價指標拿下電站開發權,規模位居民營企業之首。
反觀同行企業,受去年“531”政策影響,像協鑫新能源(00451. HK)、熊貓綠能(00686.HK)、北控清潔(01250. HK)和江山控股(00295. HK)等光伏電站投資商都紛紛出售電站資產,開啟了電站投資“大撤退”模式。其中,國內第二光伏電站投資商協鑫新能源卻僅拿下了120MW競價項目。
“以前做得不多,今年挺激進的。”在業內一位EPC企業負責人看來,目前光伏逆變器業務利潤越來越薄,其儲能和漂浮等業務體量沒有那么大,可能要更改業務方向。
此外,一位逆變器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陽光電源壓力也挺大,再不搞點項目,財報不好看。”記者從一位接近陽光電源的人士那里也得到印證,他透露,近期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挺拼的,可能親自出馬拿了不少項目。
對于拿下的電站項目指標相關事宜,陽光電源方面并未對記者作出回應,稱保持低調,暫時不對外宣傳。
在業內人士看來,把產業鏈延伸至電站端,發揮“產品+電站”協同效應,是光伏制造企業的營利模式。這不僅能增加電站業務收益,而且還可以捆綁銷售自家逆變器產品,起到“兩翼齊飛”的效果。
陽光電源2013年成立電站事業部,開始在電站項目開發、設計、建設和運維等方面開展業務。目前公司電站業務模式主要包括EPC(又稱交鑰匙工程,即設計、采購、施工)和BT(即投資、建設與移交)兩種。記者統計2014~2018年該公司財報發現,電站系統集成業務營收一路飆升,分別實現營收15.18億元、22.62億元、32.85億元、46.67億元和58.68億元,分別占總體營收比重49.56%、49.50%、54.72%、52.52%和56.59%。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公司電站系統集成業務營收首超光伏逆變器,同比增長129.56%。并且在2018年光伏逆變器業務受到一定沖擊時,電站業務仍拉升了整體主營收入。
外媒pv-magazine援引自IHS Markit《光伏EPC和O&M提供商跟蹤》的數據顯示,2018年陽光電源以1.3%的市場份額,位居特變電工之后,國內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三。
不過,一位陽光電源電站事業部的員工告訴記者,目前電站事業部包括國內外的風電和光伏業務等,雖然在同一電站中,逆變器可能僅占5%,電站是100%,但從影響力上來說,還是逆變器影響力比較大。
記者根據公司2018年財報不完全統計,2018年陽光電源通過BT和EPC模式開展的光伏項目建設約1437MW,其中BT業務并網電站項目436MW,在建項目50MW,EPC業務并網項目約944MW,在建項目約7MW。相比之下,2019年僅僅競價項目和平價項目就拿下超2GW,真可謂大手筆。
“彈性”投資邏輯
光伏電站資產業務屬于重資產行業,大舉進軍該領域,最大考驗莫過于企業的經營現金流,或者融資能力。
據了解,受制于融資壓力和偏高的資產負債率,一部分電站開發商在國內政策環境發生變動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在光伏行業快速進入競價和平價的初級階段,電站建設的成本壓力比較大,這些電站開發商表現并不積極。
7月17日,記者從業內獲悉,目前即使有些已經拿到2019年電站競價指標的企業也開始考慮出售了,四處尋覓“兜底”的企業,原因就在于資金壓力。
那么,陽光電源是否存在電站建設資金壓力?
記者梳理公司2016~2018年及2019年一季度財報發現,陽光電源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出現一定下滑,負債也有抬升趨勢。
2016~2018年及2019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8.66億元、8.55億元、1.81億元和-7.23億元。公司在2018年財報內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下降較多情況給予說明,原因在于本期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職工薪酬,以及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增加所致。
與此同時,2016~2018年及2019年一季度,陽光電源負債合計分別達到56.93億元、92.25億元、106.98億元109.47億元,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記者注意到,陽光電源在發布2018年財報和2019年一季度財報預告的同時,公司開啟了向銀行融資的一個大動作。3月30日,公司發布2019年向銀行申請綜合授信額度的公告稱,根據公司日常運營需要,向中國建設銀行合肥廬陽支行、中國農業銀行合肥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合肥科技支行等18家銀行申請授信額度共計不超過人民幣86億元。
對于資金壓力問題,一位某光伏企業EPC高管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4元/W計算,2GW電站也就80億元左右。因此陽光電源在資金壓力方面,應該并不存在問題。
在上述高管看來,陽光電源此次大舉加注電站業務,不管是從企業自身的電站業務模式還是從政策緩沖時間看,都有很好的“彈性”投資空間。
據介紹,2019年的光伏政策對首批平價和競價項目并網時間給予了緩沖,并不會給電站投資企業造成較大風險。這也意味著陽光電源可以根據市場、成本和資金需求,考慮部分平價項目推遲并網時間。
“平價項目,可以明年做。競價項目可以做一部分,即使明年上半年降低一兩分的價錢也可以繼續干。”上述高管向記者分析,今年如果有壓力,可能是買組件的壓力,但陽光電源建的電站一般也是要賣的,這樣可以快速收回一部分資金,整體上可以周轉起來。”
記者聯系了與陽光電源合作較為密切的三峽新能源一位負責人,對方稱陽光電源一般自己建項目,建完再轉讓。近幾年發展不錯,應該有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