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到5.8%,PPP項目投資占基建投資完成額比例從去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翻了四倍多。近日,興業研究的一份報告中又估算出了這樣一個數據:今年一季度,央企簽約PPP項目額占比49%,而 2016年七家央企簽約的PPP項目占到了投資額的72%。
這可能是個雙向信號——一方面PPP項目應該有更多的民營資本參與,另一方面則要防止過度杠桿。
PPP項目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加速落地,基建投資對“穩增長”的作用不言而喻,這也表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在基建領域被廣泛使用。但是,經濟轉型中的中國經濟依舊需要產能出清、去杠桿,需要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需要讓民間投資再次成為經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與此同時,雖然央企在PPP領域的主導地位并不能說明對民間資本造成了擠占效應,但是這一現象還是提醒我們,要真正讓民間投資充滿活力需要做的還很多,央企大幅參與PPP項目也要預防基建資金杠桿被放大。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達到6.9%,基建投資被認為是托住經濟的主要動力。財政部PPP中心公布4月底公布的《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第6期季報》顯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PPP執行項目總投資額達到2.23萬億元,PPP項目投資完成額占基建投資完成額的比例已經從去年第一季度的1.2%上升到了5.8%。這一數據再對比前4個月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到位下滑、整體基建增速未出現明顯回落,可以推測PPP項目的投資資金是穩住基建投資的主要托力。
興業研究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 年第一季度,455 個落地示范項目的716 家簽約社會資本中,國有控股企業和國有獨資企業的數量分別占到24%和31%,民營獨資企業、民營控股企業、港澳臺企業、外資企業和其他企業的數量分別占20%、17%、3%、2%和3%。也就是說,PPP示范項目簽約社會資本中,國企數量超過50%。
國企參與PPP項目,優勢主要有兩個,一個是PPP項目往往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無論是自有資金還是銀行貸款,國有企業獲得的渠道更多、成本更小;第二個就是,像城市軌道、高速公路這一類的大型PPP項目,在調動資源和協調利益時,國有企業在審批、與地方政府溝通過程中優勢更大。
在一些地方PPP項目中,地方政府也更愿意當地國企參與投資建設,一方面是資金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此帶動當地的稅收和就業。PPP項目在落地過程中就出現了固定回報、明股實債、回購安排等變相融資等問題,地方政府隱性為項目做兜底融資,這也是“假PPP項目”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在當前的PPP建設大潮中,避免基建融資杠桿過度的問題,財政和企業的杠桿都要控制好。
興業研究根據包括中國建筑在內的七家央企披露的2016年報數據做了一個統計,這七家央企全年共簽約PPP項目1.31萬億元,差不多是PPP項目全年投資的72%。由于項目往往所需資金巨大,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杠桿應該得到密切關注,要防止盲目增加杠桿。2008年以及隨后幾年中的以政府投資主導的基建熱潮,就出現了地方政府背書擔保、過度舉債的情況。今年5月中旬,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即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就公開表示,必須制止住以PPP進行政府兜底的融資。
民間投資對PPP項目的參與度有所提高,但項目的投資數量和金額都不及央企。而民間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去年下半年出現的急速下跌已經引起高度重視。在此前的十數年間,期間民間投資都保持在30%—50%的高速增長,在整體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更是從2006年初的36%迅猛上升到2015年12月的64%。因此,作為吸引民間投資的重要領域,PPP項目應該為民間投資提供更多空間。
當前,最重要的是要給民間投資一個穩定的預期,一個可以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以及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在提供足夠空間的同時,也要監管好資金杠桿,防止債務借道PPP項目出現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