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如雨后春筍般生長,PPP的規范發展與立法進程也備受社會關注。
據悉,PPP立法進程正在加快推進。2014年以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發展迅猛,但相關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目前,財政部已完成PPP條例初稿,準備公開征求意見。該條例已列入國務院2017年立法工作計劃,將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引入社會資本的法規。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PPP項目快速推進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而對于各環節所涉及的法律法規的制訂顯得尤為重要。目前PPP領域規范性文件多為部門規章,而將要出臺的條例正預示業界翹首以盼的PPP立法有望加快推進。
成效顯著但問題凸顯
據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末,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入庫PPP項目已達12287個,項目總投資額14.6萬億元。其中,已簽約落地項目共計1729個,項目總投資額2.9萬億元,落地率為34.5%。
在“中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良好實踐”國際研討會上,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曾表示,經過三年改革實踐,中國PPP改革已形成廣泛共識,統一大市場初步建立,綜合牽引作用逐步顯現。
在PPP項目快速推進的同時,項目各參與方以及項目在落地、建設運營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國泰君安高級研究員毛毳表示,在PPP項目快速發展背后,存在地方政府為了提高PPP項目對于社會資本的吸引力,通過“保底收益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方式包裝PPP項目,這偏離了PPP“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本質,也導致了地方政府隱形債務風險的增加。
在PPP領域深耕多年的資深律師靳林明也坦言,PPP異化在實踐中屢見不鮮。“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在理解PPP模式上出現了一些偏差,或是將PPP視為一種融資工具,借PPP之名行違規舉債融資之實,常見的做法包括明股實債,固定回報,拉長版BT等。”
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潔看來,PPP項目中會涉及到融資,但不僅限于融資,更是一種管理模式,管理講的是效率、質量、服務水平,當然在管理當中也會出現各方面的問題。
立法出臺有望加快
隨著PPP市場不斷擴大,發展機遇和暗藏風險也相伴而生,業界對出臺PPP統領性的法律法規、規范PPP市場的呼聲很高。據報道,財政部正積極參與PPP條例起草修訂,目前條例初稿已完成,準備公開征求意見。下一步,財政部將繼續配合國務院法制辦加快推動條例出臺,提振各方主體尤其是民營資本參與PPP的信心。
據財政部相關人士此前表示,基礎性的PPP制度框架已經建立,但由于缺少專門的立法,PPP項目各環節如何適用現行法律尚未清晰,相關各方利益難以順利通過法律途徑得到明確保障,社會資本對PPP政策的穩定性和項目長期運營心存顧慮。
靳林明強調:“亟待PPP條例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如PPP的概念界定、特許經營與PPP的關系、PPP程序與基本建設程序的銜接、項目公司運作的特殊性、土地、稅收、會計處理、資產所有權、爭議解決機制等。”
另外,他還認為,PPP條例出臺將會增強各方參與PPP的信心。“PPP條例的出臺將有效規范PPP項目全過程的各環節,為各參與方提供法律保障,提振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的信心。這也有助于規范PPP項目操作,統一對PPP的認識,進一步推動PPP的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分析人士認為,因為PPP復雜性較高,先出臺條例可為以后的立法完善奠定基礎。“本次條例出臺相比法律會更快,可以有效緩解PPP在具體實施案件中缺少法律參考的問題,也為后續法律提供了完善的空間。而法律與條例相比,能更加規范政府行為,有利于市場經濟環境,激發企業參與活力。綜合看來,PPP立法有望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