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梅州市城鄉規劃委員會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梅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規劃》提出,我市將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使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近年來,每次暴雨襲來,遭遇水浸總是“在劫難逃”,城市內澇、黑臭水體入侵,已成為不少城市治水的難題。我市將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打造“海綿城市”,這一民生工程讓市民看到了根治水浸、內澇的希望。
海綿城市建設,被比喻為城市通經、活絡,疏風、散寒,進而打通城市生態環境的“毛細血管”,不再“城市看海”。“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是,根據《規劃》提出的建設“綠色海綿”、“彈性海綿”、“活力海綿”、“平安海綿”、“魅力海綿”的細化目標,一手抓排漬防澇應急能力提升,一手抓城市防洪排水系統整體規劃和建設,切實解決治水這一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民生問題。
打造“海綿城市”工程浩大,關鍵還是資金問題。從相關統計數字看,海綿城市的建設費用占整個城市建設費用的20%,如基礎薄弱,所需資金可能更多。如此來講,解決資金問題需要政府與民間聯手,形成合力。筆者認為,在資金籌措上,不妨讓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項目挑起梅州海綿城市建設的“大梁”。實踐證明,實施重大項目建設,通過統籌,整體項目打包模式,政府以一小部分財政投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PPP建設,不僅能夠緩解財政壓力,還可以避免城市項目建設的碎片化,達成規模效益。
當然,作為海綿城市的受益者和主人,每個市民都應是項目的建設者和參與者。從工業、企業主體,到菜市場、大排檔、洗車行甚至市民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只要每個市民的日常生活設施都體現海綿城市的理念,每一個城市細胞都能吸存、凈化和積存甘霖雨水,建成海綿城市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