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財政部等多部門印發了《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提出水利發展資金鼓勵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開展項目建設,創新項目投資運營機制。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水利項目的公益性較強,且存在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即使采取PPP模式緩解財政壓力,如何吸引社會資本也是未來要直面的難題。專家稱,這還需要有關部門多管齊下,降低融資門檻、給予盈利補貼、設定PPP基準利潤率,才能進一步激發社會資本的積極性。
《辦法》指出,本次水利發展資金支出范圍包括農田水利建設、小型水庫建設、中小河流治理等10項,各地方部門將采取競爭立項、建立健全項目庫等方式,及時將資金落實到具體項目。同時,督促項目單位提前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項目實施和預算執行進度。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發現,截至12月12日,全國入庫PPP項目已經達到10685個,其中水利建設項目498個,占比4.7%,投資金額在10億元以上的項目共92個,其中,四川省向家壩灌區北總干渠一期工程項目預估工程總投資約116.9億元,擬合作期限15年。
不過,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水利建設項目往往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即使是較為普遍的小型水庫建設,也可能因為建設耗資大,導致成本難以回收。此外,水利建設項目不像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很難讓周邊土地立即升值,從而給社會資本帶來隱形回報,且目前銀行風險意識較強,對社會資本的還款能力鑒定較為單一,水利項目很難提供大量抵押物,導致融資失敗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