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近千字論述環保舉措已經足以證明,“藍天保衛戰”不是說說而已。政府的強勢扶持讓一些業內人士看到了“環保+PPP”模式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的前景,甚至預測2020年前后環保產業規模將接近10萬億元,占GDP比重也會超過10%。大量環保類PPP項目的落地,既能有效補齊環保產業短板,對拉動經濟增長也十分有益。專家認為,前期的模式轉變和后期的信息公開將會推動PPP的良性發展。
環保公司參與PPP具有先天優勢
“這幾年無疑是PPP發展的黃金期。”大岳咨詢總經理金永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正是因為我國大量地推廣環境類的PPP項目,所以出現了一批比較有影響力的專業性環保公司,比如碧水源、桑德環保、北控水務等。目前任何行業都沒有形成這么多民營企業來做PPP的規模。
雖然有了一些大型民營企業參與,但是整體來看,在參與PPP的社會資本中,仍是國企、央企占了“大壁江山”。那么造成這種境地的原因是什么?有專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民營企業仍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如項目信息不透明、明招標暗許配,設置高額項目誠信金或保證金,不與民營企業對接等。
“資金困境難破解也是重要原因。”金永祥認為,不少民營企業反映,PPP項目資金門檻高,啟動項目時還需大量拆借銀行資金,導致融資成本高企。此外,金融機構對民企的態度謹慎,使得民企融資難上加難。
金永祥告訴記者,“中小型企業作為大型企業的承包商,可以給大型公司供貨,做輔助。一些小企業還沒有能力做PPP,但是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和其他公司形成一個聯合體來投標,以專業能力強的大型公司為主,參與配合逐漸進入到PPP領域中。”
目前PPP不僅民營資本參與少,而且項目落地率也不高。截至去年9月末,前兩批示范項目落地率為58.18%。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告訴記者,“PPP分為經營性項目、政府采購公共服務類項目和工程建設型項目,但是有些是不適合做PPP的。由于目前我們采取打包制,所以造成目前PPP項目非常多,但是落地率比較低。”
前期后期都不能疏忽
對于未來PPP的發展,金永祥建議,“不能亂。尤其要重視前期工作,轉變以前的工作模式。”目前來講,各部門對于PPP前期工作重視不夠,流于形式比較多。前期工作沒有處理好,在后期的履約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非常麻煩的事情,比如違約,這對PPP來講是重大的打擊。
說完前期工作,后期也疏忽不得。傅濤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信息公開也是未來環保類PPP項目在發展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問題,“要有充分的信息公開,讓所有的項目在陽光下運作。”
在傅濤看來,不應該有所謂的商業機密,所有以交易結構等所謂商業機密為由進行的信息公開的阻撓,都要提出質疑。
信息公開將會推動PPP的良性發展。第一,公開合同甲方、乙方和公眾都會看到,為認真地分析總結經驗提供了信息渠道,也會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第二,公開合同可以簡化信息不對稱,讓政府、投資人和公眾都能看到交易規則。第三,合同公開是低價競爭監管的最省力的方法,用市場的力量盡量減少行政手段。政府可從重點公開低價競爭的所有相關合同等信息入手,每次調整公眾參與發表意見都必須公開。第四,在信息公開的基礎上,推進服務標準的形成,為政府識別選擇投標公司作參考。用公開透明、多方監督的方式促使經驗的積累、教訓的吸取,倒逼良性競爭的回歸。
在相關企業看來,未來PPP的發展與金融機構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金融機構要積極研究環保類PPP項目的特點,設計出科學合理的融資渠道,來助推PPP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