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所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國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將對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深遠影響。中共中央、國務院致賀電,向參加這次任務的全體參研參試單位和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
點亮新能源時代曙光,未來或能代替石油
提起能源,人們想到的往往是煤、油、氣點燃的火炬而不會是冷冷的冰塊,但中國科技工作者已經可以將蘊藏在海底的“冰塊”點燃成熊熊燃燒的火焰,讓“冰火交融”從夢想變成現實。
從5月10日起,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采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鉆探平臺“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占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采。
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氣田相比,可燃冰要神秘得多。
它燃燒值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釋放出約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后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
它資源儲量豐富——可燃冰廣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域,以及陸地凍土層和極地下面。估算其資源量相當于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表示,從目前我們試采的連續性和產氣量來看,離商業性開采距離不遠了。我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潛力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將會得到商業性開發利用。
“在豆腐上打鐵、用金剛鉆繡花”
和海洋石油、天然氣相比,海域可燃冰的開采就一個字:難。
難點也是一個字:軟。
俗話說,柿子要撿軟的捏。但可燃冰開采卻最怕“軟柿子”。
“可燃冰雖然儲量大、分布廣,但形成年代要比石油、天然氣晚得多,覆蓋它的海底地層普遍是砂質,現有的海底鉆井設備開采它就好比在 豆腐上打鐵 、用 金剛鉆繡花 ,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大量砂石涌進管道,造成開采失敗。”試采現場指揮部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李四光學者”盧海龍說。
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研發活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和印度等,各國競相投入巨資開展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競爭異常激烈。其中,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采,但效果不理想。日本于2013年在其南海海槽進行了海上試采,但因出砂等技術問題失敗。2017年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采,第一口試采井累計產氣3.5萬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問題而中止產氣。
“與日本相比,我國海域主要屬于粉砂型儲層,這也是占全球90%以上比例的儲藏類型。砂細導致滲透率更差,同時我國的可燃冰水深大、儲層埋層淺,施工難度更大。我們的突破,對于全世界而言更具有可參考和借鑒的價值。”盧海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