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上再次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個檢驗標準,他指出:“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一、得到人民認可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是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只有讓人民群眾滿意了,讓人民群眾認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才算真正實現了。習近平指出:“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習近平指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數字游戲”,只有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這些突出問題,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習近平指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窮人。”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有人掉隊。習近平指出:“‘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必須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比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就是一個突出短板。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因此,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3億人要攜手前進。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我們吹響了打贏扶貧攻堅戰的號角,全黨全國要勠力同心,著力補齊這塊短板,確保農村所有貧困人口如期擺脫貧困。對所有困難群眾,我們都要關愛,讓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溫暖。”
2017年8月1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二、經得起歷史檢驗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的不懈追求。“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回顧歷史,小康社會的標準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始終在不斷調整、不斷提高。《詩經》中,用“小康”這個詞來表示安樂的生活狀態。《禮記》中則將小康社會定義為“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新中國成立后,建設小康社會被正式提上日程。鄧小平同志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提出分三步走的宏大布局:以1980年為基點,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世紀之交,在提前完成了原定發展目標的基礎上,黨中央又提出了“進入”小康以后,還有一個“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并形成了新的翻兩番、“三步走”戰略。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則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部署,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進入”到“建設”、“全面建設”,再到“全面建成”,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是從歷史中走來的,也必將接受歷史的檢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承接歷史,也連接未來。它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和關鍵環節,只有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中國夢。我們即將建成的小康社會,是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全面小康,不是“政績工程”,更不是“面子工程”;它一手托舉著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一手托舉著中華民族的夢想;它告慰先人,激勵后人,啟迪世界。我們即將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美好社會;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麗中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正義中國;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進步中國。習近平指出:“必須考慮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方式,這樣才能建成高質量的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艱巨使命,也是我們應有的歷史擔當。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定信心、扎實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切實關心和扶持各類困難群眾,努力建成人民群眾滿意、高質量的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