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提出,到2030年,我國國土開發強度不超過4.62%,城鎮空間控制在11.67萬平方千米以內,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25億畝以上,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此外,全國鐵路營業里程規劃達到20萬千米以上,建成580萬千米公路網。
設定國土開發強度“紅線”
到2030年,國土開發強度不超過4.62%,城鎮空間控制在11.67萬平方千米以內。這個目標的提出有何用意?城鎮開發將會有怎樣的未來?
“過去一、二十年,我國人口進入城鎮的速度低于城鎮土地開發的速度,接下來,這個現象需要扭轉。”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執行主席顧云昌指出,之所以要控制國土開發強度,就是因為我國以往的發展過程中對于土地的開發強度過大,土地變為城市的速度過快,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不斷增長,而城市越大,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積就越小,我國提供的城市土地已經超標。
“我們在城鎮化建設當中,多年來所執行的行政管理體系,讓更多的財力與資金投入到大城市中,比如就業的充分,基礎設施的完備,教育醫療的發達等,吸引更多的人口投入到大城市,這就造成了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土地供應和人口數量不匹配,土地供應的緊張,直接導致住房的供不應求和房價過快上漲。”顧云昌認為,在國土開發及城鎮空間規劃上,既要有總量的控制,又要有結構的調整,土地的供應量應該和人口的城鎮化進程相適應,哪里的人口進入量大,哪里就應該適當地調控土地供應。
對此,《綱要》之中也提出,要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用地準入標準,創新節地模式,推廣節地技術。同時,推動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以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堅持集中成片改造、局部改造、沿街改建相結合,推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依法處置閑置土地,鼓勵盤活低效用地,推進工業用地改造升級和集約利用。
“對于中小城市,原本規劃的城鎮人口數量,實際上難以達到,那么就要適時調整供地結構。”顧云昌說。
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利用
《綱要》還提出,嚴控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區和開發區無序擴張。顧云昌說,這一內容直指當前一些中小城市為了招商引資、吸引更多的資金,在城郊建設開發區、新城,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卻并未達到“吸引”的效果,反而因為各方面投入無法持續,使這些新城、開發區成為空城、“鬼城”。
《綱要》因此提出,將有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推進建設用地多功能開發、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利用,促進空置樓宇、廠房等存量資源再利用。
“大城市發展過快的另一面,就是小城鎮的發展滯后,人口大量外流,土地供應量依舊沒有調整。”顧云昌認為,《綱要》提出嚴控新城、開發區無序擴張,也是我國對土地供給側改革的一種決心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