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創新中打開新空間
——破題闖關,匯聚動力:重塑體制機制提供制度保障,試點示范構建全新格局,營造萬物生長的良好環境
“要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2015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邁出的每一步、實施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在現實中接受考驗。
如何使京津冀協同發展建立起科學長效的機制,真正實現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時刻牽掛于心,反復強調構建體制機制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6日的重要講話中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7點要求,其中關鍵之處就是要下決心破除限制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
“如果說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崛起主要靠對外開放來啟動,那么京津冀協同發展更多瞄準區域內資源的協同優化,向改革創新要效益,承擔起經濟人口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的使命。”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
以改革創新為指引,重構新體制機制。通過3年的探索和實踐,一批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重大改革舉措穩步落地,區域發展示范效應逐漸凸顯。
以創新驅動為理念,搭建協同發展新平臺——
中關村是創新的代名詞。如今,這一創新的火種已在幽燕大地呈現燎原之勢。
目前,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津冀設立分公司2709家,設立子公司3032家,創新資源輻射外溢不斷提速。目前三省市已建設眾創空間200余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創新的協議。
以重構新機制為抓手,推動市場要素優化配置——
稅收分享在企業疏解搬遷過程中直接影響著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也是最難突破的領域之一。
2015年6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從頂層設計上掃除了因地區間稅收利益博弈帶來的障礙。
在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兩地利益采用“442”分配方式,入駐企業產生的稅收由海淀、秦皇島兩地政府各得40%,另外20%共同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進一步培育新興產業。
打破舊藩籬,迎來新天地。
在各地各部門的努力下,國家食藥監總局于2016年7月批復同意京冀協同發展醫藥產業轉移的監管措施,在滄州的“北京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可以由北京市食藥監局異地監管和審批,在全國開了先河。目前,這家產業園已經吸引60多家北京等地的醫藥企業落戶,總投資超過200億元。
打造試點示范,復制推廣創新經驗——
3年來,京津冀不斷破除體制機制束縛,勇于探索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已經有諸多經驗為其他地區乃至全國所借鑒。
過去,由于通關流程的相對封閉和獨立,企業經常需要在屬地和口岸之間奔波。2014年7月1日,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率先在北京海關、天津海關啟動,隨后,石家莊海關加入,區域通關一體化模式逐步拓展至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
興(隆口)延(慶)高速作為全國首個公開招標的PPP項目開工建設;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出136項措施;引灤入津橫向生態補償、區域碳排放權交易、亞太經合組織綠色供應鏈等試點深入開展……
隨著一批先行先試的改革示范項目和舉措不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京津冀三地變化猶如春潮涌動。
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從地圖上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金三角”,簡稱“通武廊”。
一個好漢三個幫。3年來,“通武廊”三地密切合作,甘當改革創新協同的“試驗田”。三地簽署了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推出了人才綠卡、鼓勵企事業單位間科研人員雙向兼職等10多項先行先試政策;還將設立“通武廊”協同發展辦公室,在交通、生態、產業協作、跨界監測等方面統籌發展。
教育資源不斷打通,濱海新區設立了“北京班”;醫療機構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津冀43家核心醫院牽頭組建了包含476家合作醫院在內的43個區域醫療聯合體,三地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試點工作全面啟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措施加快落實……
3年來,一系列改革創新帶來了人們看得見的實惠,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積跬步以至千里。一個幽燕大地協同發展的光榮夢想,正逐步走來,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