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這一重要論述強調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意義,提出了今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和方向,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到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黨中央對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高度重視。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首次提出要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強調我國已經進入必須通過結構調整才能促進經濟發展的階段,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
黨的十六大以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思想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隨后,黨中央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多次作出明確部署。在2010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同志提出必須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強調調整經濟結構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決定性意義,也是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贏得國際經濟競爭主動權的根本途徑。
2010年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議時首次提出,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12年3月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對此進行了細化,提出要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決定性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說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對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決定性意義,只有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才能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抗風險能力,為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順應了世界經濟調整轉型的要求。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大調整大變革之中,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市場需求受到抑制,世界經濟原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發展格局面臨深度調整。這種全球性的經濟格局調整和轉型,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形成了巨大壓力和倒逼機制,也為我們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同時,世界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發達國家加快調整科技和產業發展戰略,把綠色、低碳技術及其產業化作為突破口,如果我國不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就很難抓住機遇,也會拉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全球具有重要影響的最大新興經濟體和世界工業與制造業大國。同時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發展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始終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顯現,突出表現在內外需結構仍不合理、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能源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經濟發展方式仍然粗放等方面。不調整經濟結構就很難增強經濟長期發展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切實增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穩增長”的現實需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既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也是鞏固當前經濟企穩回暖勢頭,激發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國經濟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轉變,但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顯不足,需要面向現實和潛在的市場需求,挖掘需求潛力;需要調結構,抓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經濟增速放緩正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要抓住這個機會推動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迫切需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總體布局,這也要求我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第一,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擴大國內市場規模。我國人口多,幅員廣,擴大內需有很大的潛力。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也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首要任務。近幾年,在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的帶動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今后只有繼續立足擴大內需,才能使我們的發展立于不敗之地,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無論是從應對當前挑戰還是從長遠發展來看,都必須把擴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居民消費不足與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相關,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需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將有助于增加居民的消費能力,使人們有錢消費。報告同時提出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也將使人們更敢于消費。在擴大消費的同時,要積極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加大投入,保持投資的合理增長。
第二,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基礎,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要給不同所有制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使企業有信心持之以恒發展實體經濟。
調整產業結構最重要的是面向市場需求。當前我國正處于消費結構變動升級的階段,要求產業結構及時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是我國的新興產業,強化需求導向有助于推動產業健康發展,防止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擴大內需的最大產業潛力在服務業。目前我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仍然相對較低。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研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扶持中小型服務企業發展。報告提出,要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提高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這對于我國把握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動向,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近幾年中西部地區雖然在投資規模、經濟增長速度等方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地區發展差距依然較大,與東部地區還存在很大差距。解決好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是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必須認真落實西部大開發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力度,加快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在中西部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區域,通過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和有序集聚人口,促進經濟增長和市場需求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同時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資金投入力度,支持這些地區加快改革開放、增強發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第四,要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來看,工業化必然帶來城鎮化,城鎮化又將推動消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最雄厚的內需潛力在城鎮化。
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約2.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約1.5億人,這些外出農民工雖然常住城鎮,但在公共服務等方面還沒有完全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待遇。因此,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同時,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作為重點,使之形成并發揮集聚和規模效應。
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保證。我們相信,只要堅定信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上狠下功夫,就一定能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