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緩解春節期間銀行體系資金壓力,央行昨日在公開市場大手筆地進行了4500億元天量逆回購操作,創出歷史新高,資金“放水”力度超過一次降準。
本周作為春節前最后一個交易周,央行昨日在公開市場進行4500億元逆回購,期限為14天期,中標利率維持在3.45%。此次操作規模已經超過一次降準釋放的流動性。此前逆回購最高規模出現在去年10月30日,當天共展開7天和28天逆回購,合計規模達3950億元。
盡管央行去年以來頻繁運用逆回購調節市場流動性,但如此大規模的“放水”動作十分罕見。光大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盛宏清對記者表示,此次天量操作主要是為了緩解春節期間的市場資金壓力。數據顯示,本周逆回購到期量達1980億元,較上周增加近六成,但可對沖的央票卻為零,銀行資金面吃緊。此外,由于本周是春節前最后一周,屬于傳統的現金走款高峰,市場流動性緊張程度加劇,短期市場資金價格有上漲趨勢。昨日 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隔夜拆放利率上漲41.7個基點至3.2500%;14天期利率上漲18.9個基點至4.0390%,漲至一個月來高位。
另一個佐證是本次逆回購的品種選擇。記者發現,此前兩周央行都是開展7天期逆回購,而本次操作的期限為14天,覆蓋過節期間。盛宏清指出,“14天期逆回購只是熨平短期資金市場波動,其釋放流動性的效果遠遠不及降準。往年春節前市場隔夜拆借利率曾一度出現過7%、8%的高位,造成市場出現波動。”分析人士預計,央行明日的例行操作還會向市場注入一定的資金量,短期內市場資金面不會太緊。
央行的“慷慨相助”也降低了市場對降準的猜想。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更加謹慎地使用降準、降息等工具,而是更傾向于利用逆回購來平滑資金面。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逆回購操作與降準相比同樣可起到釋放流動性的作用,降準釋放的流動性期限是永久的,逆回購相對于降準而言期限比較短且操作更為靈活,能夠實現資金調節的收放自如,從目前趨勢看降準可能性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昨日逆回購后,本周央行已凈投放資金2520億元。實際上,1月下旬以來,央行在公開市場加大了資金投放力度,上周扭轉了此前連續四周凈回籠的格局,共開展了兩期合計1800億元逆回購操作,實現凈投放590億元。但由于上周逆回購期限均為7天,本周到期規模也較上周的1210億元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