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面臨多重挑戰
■大量企業存在 “兩面夾擊”危機,勞工成本提高加之出口訂單減少
■低端產品領域其它低價生產國正緊逼中國,而發達國家也在中高端產品領域增強其競爭力
■環保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壓力也對“中國制造”構成巨大挑戰
以美國為代表,不少制造業空心化的發達國家開始重振制造業,那么聞名世界的“中國制造”又應如何作為?為此,日前中國工程院等主辦、南北兩所交大承辦中國工程科技論壇——“高端制造裝備”,描繪出一幅路線圖。
全球金融危機重挫虛擬經濟,2010年達沃斯論壇開始關注制造業復興,啟動了“制造業的未來”及“面向經濟增長的制造”計劃。上海交大密西根學院院長、美國密西根大學吳賢銘制造研究中心主任倪軍教授認為,目前美國社會和政府又重新認識到基于制造業的實體經濟對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將先進制造置于第一優先發展戰略,積極扶持汽車工業,并鼓勵制造業回歸本土,今后幾年內將投入數十億美元,建立十多個制造創新基地。
自交通大學在國內率先開展機械工程教育,至今已滿百年。對于走過一個多世紀的中國近現代制造業,專家們提出了“三個階段”的發展路線圖,一是要素驅動階段,二是效率驅動階段,三是創新驅動階段。專家指出,中國目前還處于第二階段,離創新驅動還有相當大差距,在制造成本快速上升后,我國必須快速從效率型產業轉變為創新型產業。現階段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大量企業存在“兩面夾擊”危機,勞工成本提高加之出口訂單減少;另一方面,在許多低端產品領域,其它低價生產國正緊逼中國,而發達國家也在中高端產品領域積極增強其競爭力。同時,環保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壓力也對“中國制造”構成巨大挑戰。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前局長張國寶教授認為,雖然中國工業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差距在縮小,有些領域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我國高端制造業的一些高技術產品和關鍵零部件或者還不能生產,或者質量不敵國外產品,還是要依靠進口。事實上,高端裝備在整個機械制造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非常高,但國內還不得不以高價從國外進口。他認為,當代裝備制造業已是一種多學科技術融合的集成創新,“例如我們在考慮研發更高參數的發電設備,把鍋爐蒸汽溫度進一步提高到700攝氏度以降低煤耗,但遇到的障礙是耐高溫材料造不出來。”
制造必須 “智造”。“發展高端制造裝備,可以向智能技術借力,”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盧秉恒院士提出,智能制造裝備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等功能,是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智能化的應用價值主要在于使中國裝備高速化、高效化、高精度化,并提升機床技術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