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后,對外貿易得到高速發展。自2002年出口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在世界貿易大國中排名上升至第5位后,連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迅速成長為世界制造大國。
然而,經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的侵襲后,美國、歐盟、日本等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經濟持續陷入低迷,復蘇乏力,中國外貿發展逐漸步入僵局,外貿企業舉步維艱。2012年,外貿同比增長跌至8%,這相對于以往10%至30%的增長率來說,差距甚大。
商務部近日發布《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春季)》指出,2012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難和壓力,進出口增速下滑至個位數。2013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有望比上年有所改善,但制約因素錯綜復雜,挑戰和壓力仍然較大。如果外部環境不發生大的變化,2013年全年中國進出口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我國出口增長持續低位運行,表面上看是受到外部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因素的直接影響,其背后折射的是傳統外貿增長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續性。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漲、人民幣匯率高位震蕩、貿易摩擦加劇都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出口競爭力。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要素大量投入的貿易競爭力,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源、人口紅利消失的制約,同時也面臨新興經濟體本土企業崛起的競爭壓力。
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中國出口要想繼續保持高增長非常困難,外貿形勢的惡化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企業需要通過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產品科技含量等途徑培育全新的外貿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