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最大挑戰是什么?在21日由商務部國際商報社舉辦的海關數據普及性應用推介會上,商務部外貿司、機電商會、五礦商會等機構眾多業內人士給出的答案是,最大挑戰就是“缺乏對海外市場的了解”。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中國在“走出去”道路上已經行進30多年,埋頭外貿加工制造的企業和機構占到全國企業總數的五成以上,然而,真正了解國際市場的不多,做到知己知彼的則更是少之又少。
以對外貿企業決策至關重要的海關數據應用為例,“大部分企業很難依靠自我意識、憑借自身力量,走數據引領的科學決策之路。”長期跟蹤研究外貿的北京富豪仕投資管理公司戰略總裁王春晨告訴記者,一些企業花七八萬購買海關數據,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不是不用,是根本就不會用”。
而國際上一些先進企業,通過科學、合理利用資訊手段和數據工具,能讓企業在放眼全球的同時,科學把握國際市場趨勢,有效地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合理地優化海外客戶資源。
在國際商報社黨委書記兼副社長管延斌看來,正因為缺乏對遙遠的海外市場的了解,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承受價格欺壓、貿易制裁,甚至貿易欺詐等各種損失和壓力,已然成為一種常態。
一個業界熟知的案例是,一雙在中國加工生產的知名品牌運動鞋,美國市場售價120美元,品牌商可以從中獲利近60美元,零售渠道商獲利36美元,而中國的加工工廠獲利則還不到2美元。
對海外市場缺乏研究已經嚴重影響中國企業發展。國際咨詢公司埃森哲與《經濟學人》近日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也指出,中國企業最大的外部挑戰就是“缺乏對海外市場的了解”和“無力駕馭全球運營的復雜性”。
一些致力于幫助外貿企業了解國際市場的機構已經開始行動。管延斌說,國際商報社近日聯合北京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推出“海關數據與分析”專線,力求為商務工作提供決策依據,為中小外貿企業提供更多的商機,同時幫助企業提升服務和擴大影響力。
在管延斌看來,對從事國際貿易活動的企業、機構來說,海關數據是真實、可靠、重要的分析工具,當前有必要通過普及應用,讓海關數據成為推進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