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周三報道,工農中建四大行在5月前21天新增貸款2330億元人民幣,較上月同期多增30%。其中貸款需求主要來自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支出和房地產領域。
房地產貸款和其它行業貸款呈現出不同趨勢實際反映出當前經濟復蘇主要是由房地產泡沫和地方政府債務擴張所拉動。
不過由于政府出臺了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措施,同時銀監會也加強了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監管,因此下半年相關行業融資可能出現下降。
此前根據央行數據,4月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7930億元,較3月的1.07萬億元顯著下降,但仍高于市場預期。
而4月社會融資1.75萬億元,較3月的2.55萬億元也顯著下降,但仍比去年同期高出81.6%。
次貸危機后,貨幣政策在全球范圍內充當了救助金融體系和推動經濟復蘇的先鋒角色,而結構化改革受制于各種壓力等因素舉步維艱。
然而,貨幣政策并非萬能。盡管中國貨幣政策傳導很難說已陷入流動性陷阱,但也面臨諸多類似困境。寬松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通脹預期的作用大于對實際產出的影響,尤其是中長期來看這種差異更加明顯。
今年春節后,央行在8個月內首次停止逆回購,并于2月19日重啟正回購,調節此前過度寬松流動性的意圖非常明顯。3月初至4月中旬,央行正回購逐步放量,累計回籠資金4880 億元,盡管直接原因是資本流入有所恢復,但背后也透露出央行希望改變前期過度寬松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有所上行的政策意圖。
中銀國際預計,央行未來貨幣在政策將偏向“謹慎”。而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緩釋系統性風險累積,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可能進一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