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穗佛闖進前十,廣東轉型升級見成效,未來競爭力優勢有望保持
區域之間實力的較量,集中體現為城市競爭力的比拼,而這種比拼要求也越來越全面,不僅是經濟總量,還包括發展可持續性,以及生態、文化等各方面的綜合比拼。日前,中國社科院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在最受關注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上,廣東表現靚麗:深圳升至“榜眼”,廣州8年來首次超越北京晉升至第5位,佛山首次沖進前十。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廣東投入大力氣實施經濟轉型,借助其經濟實力、發展水平以及毗鄰現代服務業中心香港的優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總體看,廣東未來競爭力優勢有望得到保持。特別是粵北一些綜合經濟競爭力較差的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也有較好的表現。
但專家同時指出,廣東城市競爭力區域差距過大,導致廣東整體競爭力不強。接下來,一方面珠三角城市要通過深化轉型升級繼續保持優勢;另一方面粵東西北城市要通過借助新型城鎮化等戰略加快發展,迎頭趕上全國平均水平。
亮點 珠三角城市競爭力增強
今年是城市競爭力排名第11個年頭,廣東城市在這次排名中表現搶眼,珠三角城市在全國前十名城市中搶占3個席位。另兩大經濟區環渤海和長三角均只有兩個入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十名城市依次為:香港、深圳、上海、臺北、廣州、北京、蘇州、佛山、天津和澳門。
令人欣喜的是,廣東入圍的3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都有提升:深圳升至“榜眼”僅次于香港,高居內地城市之首;廣州8年來首次超越北京晉升至第5位,佛山首次沖進前十。
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城市競爭力排名更關注可持續競爭力。因此中國社科院這次還從宜居、宜商、和諧、生態、知識創新、城鄉一體、信息、文化8個方面建立可持續競爭力指標體系,對全國近300個城市分別從這八個方面進行排名,以展現城市在未來創造財富和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在分項排名中,珠三角其他地市也有不俗的表現:其中,東莞均進入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前20名;珠海宜居城市競爭力位列全國第5,代表城鄉一體化程度的全域城市競爭力、文化城市競爭力分別排名第9以及第19名;中山也有不小收獲,進入宜居城市競爭力排行榜前十以及生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的第15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藍皮書》首次把全域城市競爭力納入競爭力排行,這也使得大城市不再獨領風騷,各種特色小城市也能一展風采。許多目前綜合經濟競爭力排位靠前的一線城市,在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中表現平平,甚至出現嚴重倒置現象。比如北京的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僅排在全國74位,廣州在宜居城市排名中列18位,佛山在生態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中位列100位。
短板 粵東西北城市競爭力偏弱
記者注意到,《藍皮書》指出,2012年廣東轉型初見成效,珠三角地區表現奪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綜合經濟競爭力板塊差異較大,雖然珠三角城市表現奪目,但粵北及粵西、粵東有些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不夠理想。
從全省來看,廣東綜合經濟競爭力居全國前50強的有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中山5個城市,其中深圳、廣州分居第2名和第5名;居51名~100名的有珠海、汕頭、惠州等6個城市;但汕尾、韶關等5個城市排名落到200名以外,其中云浮在250名以外。
可持續競爭力居全國前50名的有深圳、廣州、東莞、佛山、中山等8個城市,其中深圳、廣州居全國前5名。居51名~100名的有肇慶、汕頭、韶關3個城市,居101名~200名的有梅州、河源等9個城市,200名以外的有汕尾1個城市。
“從可持續競爭力看,廣東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優勢有望繼續保持。從廣東可持續競爭力8項指標來看,各指標均處于全國較好的水平。特別是城鄉一體化水平很高,相對較弱的是公平包容的和諧城市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指數,廣東省各項指數大體向增,基本做到了均衡發展。”《藍皮書》課題組成員鄒琳華博士表示。
盡管珠三角城市表現在全國最為奪目,但由于粵東西北城市競爭力偏弱,拉低了廣東總體水平?!端{皮書》指出,從經濟競爭力看,廣東板塊之間差異較大,珠三角城市群表現突出。廣東省均值表現為0.144,居全國第9位,位列江蘇之后。從可持續競爭力看,廣東省可持續競爭力均值0.481,居全國第9位,落后江蘇兩個名次。其中,綜合經濟競爭力強的城市都集中在珠三角一帶,深圳、廣州、佛山居全省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3位;其次是粵西及粵東一帶,而粵北山區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最弱。
建言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珠三角要加快轉型升級 粵東西北要加快發展
“廣東城市的排名情況基本符合廣東區域發展的現狀。”省社科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他認同《藍皮書》的評價,珠三角城市競爭力的提升,正是由于近年來堅持推進轉型升級,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效,這在城市綜合競爭力上體現出來了。“下一步,珠三角要繼續保持競爭優勢,還是要靠轉型升級。”
丁力認為,廣東在改革開放中迅速崛起,得益于最早獲得改革開放先機,“這比內地足足早了10年”,長三角的真正開放也是在浦東開發以后。“但是現在,三大經濟區域之間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了,而且廣東昔日的諸多優勢已不復存在,所以廣東才有這么大的緊迫感!”他認為,對于珠三角,只有進一步改革開放,堅持轉型,深入推進,才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對于如何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發展,丁力認為,通過大項目的東西兩翼布局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有利于促進廣東區域協調發展,但更為關鍵的是,要激發這些地區內在的經濟活力,“東西北的勞動力大部分已經流入珠三角,當地人缺乏創業熱情,要發展起來不是易事。”
他建議,廣東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反哺”,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抓住新型城鎮化的大戰略,推動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向粵東西北流動,并形成一定集聚,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真正發展起來。
“未來廣東的發展應充分利用粵港澳高端合作的優勢,加速產業轉型,發展高端服務業,升級傳統制造業,給予外來人口同等市民待遇,改善居住環境,縮小省內城市發展水平差異。實現珠三角城市的一體化、同城化,將珠三角城市群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城市群。”《藍皮書》對廣東城市未來的發展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