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時常出現在政府高官講話及國務院文件中,被“點名”的產業和行業主要有: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并涉及石化、鐵合金、焦炭、汽車、銅冶煉、紡織、風電設備、多晶硅等眾多領域。
財新記者發現,其中的鋼鐵、電解鋁、船舶等,恰恰屬2009年初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政府推出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列。當時強力出臺的十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包括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船舶、電子信息、石化、輕工業、有色金屬和物流業,規劃期均為2009-2011年。規劃意在通過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自主創新等,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目前看來,這樣的目標尚未完全實現。
四年多過去,不僅是鋼鐵、電解鋁、水泥等傳統制造業行業產能過剩,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在經歷短時間的高速投資擴張后,也遭遇整個行業的逆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指出,目前中國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行業產能利用率約為70%-75%;風機的產能利用率低于70%,光伏業則連60%都不到。相比國際一般判斷標準,亦即超過80%-85%的產能利用率表明行業競爭比較正常,國內這些行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
中央政府的規劃似乎并未改變各行業產能擴張的趨勢。今年2月,審計署審計科研所發表的一份審計研究簡報(下稱審計簡報),以鋼鐵行業為例闡述了行業產能過剩的六大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政策規劃、市場預測與市場實際運行之間一直有偏差”。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近日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提出,鋼鐵、汽車、化工、有色金屬等壟斷競爭行業中,有些企業是國有企業,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政來源,此二者行為疊加會加劇產能過剩。
5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對地方官員提出,“當前,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轉變職能,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都是硬任務,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確保完成。”
他并提到,要相信市場機制的力量,必須轉變職能、下放權力,下決心減少政府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干預,打破市場分割與壟斷,消除制約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李克強著重提到了開放農業及服務業。他認為,服務業沒有大的發展,轉型升級就難以實現,消費拉動也拉不起來。
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5月中赴內蒙古自治區調研時也提出,要以化解產能過剩為重要抓手,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要嚴禁核準新增產能項目,堅決停建違規在建項目,并按照誰違規誰負責的原則,區別不同情況穩妥處理。
如何化解這一持續多年的頑固矛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思路是“四個一批”,即:努力擴大國內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優化組織結構,通過兼并重組整合一批;嚴格環保安全能耗準入標準,淘汰一批。
不過,這一問題持久延續,關鍵問題還在于地方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過多。化解矛盾的執行者還是地方主管部門。為此,上述審計簡報提出的建議包括,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約束地方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干預。
“政府應當主要致力于提高產業進入條件、規范市場競爭和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所造成的產業條塊分割局面,將淘汰落后產能目標完成情況和措施落實情況,納入政府績效管理和國有企業業績管理,實行問責制。在其他方面,則應當更多的發揮市場機制的引導作用。”審計簡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