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國務院批復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這被作為行政體制改革、政企分開的一項成就而受到輿論的廣泛好評。近日,與國家鐵路局“三定”編制同時進行的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機構編制卻基本保留了原鐵道部的編制,除了原鐵道部公安局已經撤銷以外,其他部門只是被改了個名稱,全數保留了下來,而且還增設了一些新的部門。另外,原鐵道部下屬的18個路局和公司仍全部由鐵路總公司管理,此前盛傳的地方路局合并未有明顯動靜。一場看著很熱鬧的改革只是讓機構名稱 “煥然一新”,其他一仍其舊,這未免讓人啼笑皆非。
原鐵道部之所以需要改革,是因為它作為一個政府部門,承擔了鐵路運輸行業幾乎全部的企業職能,造成嚴重的政企不分。鐵道部作為一個政府部門,需要超脫經濟利益的糾纏,行使政府必須擔負的社會事務管理職能,但是,由于它直接負責鐵路投資項目,因此又必須具有經濟方面的考量,從而背棄其擔負的社會管理職能,損害消費者利益。特別嚴重的是,由于它具有民眾賦予政府部門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剛性權力,它可以將這種權力移用到自己的經濟利益追求上,甚至將這種利益轉化為掌握實權的高官的私人利益,使鐵道部成為腐敗窩案高發的溫床。
與此同時,又由于它具有政府部門的功能,在項目投資上又可以無視投入產出的利潤杠桿的作用,讓國家來為其背上沉重的財政包袱。就這樣,鐵道部成了一個只贏不賠的市場怪胎,虧了算在國家的賬上,賺了就成了自己的利潤。因此,鐵道部的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現在,鐵道部這個建制固然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消失了,然而它只是換了一件馬甲,這種改革的效果無疑將大打折扣。當鐵路總公司的內設機構中,依舊沿用原鐵道部的設置時,很難設想,他們會不會把原鐵道部已經習慣了的工作作風照搬到鐵路總公司來。如此一來,這個鐵路總公司只可能仍然像一個政府機構一樣“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而不可能生長出一個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企業。
在這樣一種格局之下,這個鐵路總公司即使展開經營,可以設想的結局就是它依然躺在政府的懷抱里,把原鐵道部對鐵路建設的權力牢牢地攥在手里,使其下屬的路局和公司仍然聽命于一個不再叫鐵道部的上級機關的指令。
從鐵道部這種“換馬甲”式的改革,我們可以體悟到改革的艱難。在原鐵道部固化的利益格局之下,已經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群體,改革必然會觸犯他們的利益。但是,改革不是“過家家”,不能僅僅是換一個名稱就大功告成了。
對于新組建的鐵路總公司來說,現在最為關鍵的是必須放棄以前在鐵道部時養成的“官商”作風,真正樹立起市場意識,在投資和運營上必須確立起成本核算的機制,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借著“保增長”的名義任意擴張投資。原鐵道部不計經濟效益的擴張,只是強化了鐵道部在經濟運行中的權力,卻留下了沉重的債務包袱,國家將不得不背起這個包袱。鐵路總公司必須吸取原鐵道部的這個教訓,再也不能為了一己利益的擴張而無視國家和民眾的利益。
鐵路總公司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表示出改革的誠意和決心,而這種行動的第一步,就是簡政放權,部門設置要按市場運行的原則來決定,而不是為了照顧到原有的獲益各方而使改革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