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剛性措施至少包括3個層面,一是各地各部門必須令行禁止,不留缺口;二是多部門實現聯動,多管齊下;三是對相關責任人嚴格問責。從長遠看,則需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有報道說,國家有關方面正對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問題制訂措施,要求采取“剛性舉措”化解這一頑疾。此舉不僅有助于改善國民經濟運行的質量與效益,還會對經濟轉型升級大有裨益。
近年來,國內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日益突出,加劇了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對產業健康良性發展以及就業和金融安全產生巨大危害,如不及時糾正,將嚴重影響當前穩增長、防通脹、控風險大局。以鋼鐵業為例,今年一季度,全國日均粗鋼產量213.2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供大于求導致行業虧損嚴重。電解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業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產能過剩問題。除傳統行業外,新能源和新材料行業也不斷釋放產能過剩訊息。來自行業內部的數據顯示,光伏產能利用率不足60%,風機產能利用率不到70%,而多晶硅開工率只有35%。可以說,一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但由于牽涉方方面面既得利益,產能過剩問題的處理并非易事。多年來的事實已證明,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只有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形成剛性制約,才能有效遏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不斷擴大。
筆者認為,所謂剛性制約不能只停留在口頭要求上,至少要落實為以下3方面具體行動:
首先,必須做到政令暢通,令行禁止,不留缺口。各地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一律不得再以任何名義核準、備案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項目。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要進行認真清理。對未批先建、邊批邊建、越權核準的違規項目,尚未開工建設的不準再開工,正在建設的也要停止建設。同時,按照“誰違規誰負責”原則,做好相關債務、人員安置等善后工作。
其次,要做到多管齊下,多部門聯動。治理產能嚴重過剩問題,既牽涉到發改、工信等宏觀調控管理部門,又與土地、環保、金融等部門緊密相關。要真正形成剛性制約,除發改、工信等部門不予審批立項外,國土部門必須依法依規停止相關土地供應,環保部門要強化環評標準和環境監管,金融機構則不能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只有多部門全面擔負起應有職責,產能過剩行業的違規項目才能失去生存空間。
再次,要對相關責任人嚴格問責,依法追懲。長期以來,產能過剩問題得不到有效遏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違規者沒有受到應有責任追究。因此應再次明確,各地政府要對當地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負總責,必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今后,對未按要求停建的違規在建項目,在予以嚴肅查處的同時,必須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對繼續違規核準、備案新增產能項目以及向違規項目發放貸款、供應土地和通過環評審批的機構和人員,要按照黨政領導干部問責規定進行問責,予以嚴肅處理。
在堅持上述剛性制約措施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之所以采取較多行政手段進行調控,是應對當前產能嚴重過剩不得已的辦法。長遠看,要根本解決這一頑疾,還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產業調控機制,提高政府宏觀管理水平。比如,像鋼鐵、水泥這樣的行業,項目建設都是需要政府審批的,但這些行業仍然出現目前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恰恰說明傳統的審批方式并沒有管住管好。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加快職能轉變,簡政放權,對一些確實需要保留的審批職責,也要優化審批程序,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只有這樣,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才有望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