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正致力于將經濟發展模式從出口導向型轉為消費內需型,從早前的“引進來”思想轉為“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這種經濟格局的轉變會帶來怎樣的巨大影響?7日上午,來自麥肯錫公司、強生公司、中石化等企業的高管人員圍繞“中國變化的經濟格局”展開熱烈討論與交流,當前中國在經濟格局轉變中遭遇的挑戰與困難、企業和外界如何面對變化著的中國經濟格局等話題成為了現場熱點。
經濟轉型面臨重重挑戰
教育體系與國內城市化發展步伐不匹配、人口問題等中國經濟格局在轉變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被參會嘉賓紛紛提及。
麥肯錫公司全球總裁鮑達民稱,城市化的進一步提高是未來中國巨大的驅動力,“每周都有25萬人從鄉村涌進城市”,到2025年,中國的250個主要城市將在GDP中占有巨大比例,無論如何不能低估這一趨勢。但中國的教育體系還不適應這一變化,市場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迅速增加,“未來缺口可能達到2000萬”,教育和就業之間的鴻溝,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所以教育結構必須調整。
強生公司首席執行官艾利克斯·格斯基則認為,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即將超過美國總人口,醫療和養老制度面臨極大挑戰,需要早做安排。
盡管國內面臨著各種問題與困難,但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本就不是個一蹴而就的歷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表示,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增長轉向消費驅動增長模式需要一個過程,他同時表示,常來中國的人對中國經濟很樂觀,但從不來中國的人總是認為中國經濟很差。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的確很大,但我們經濟總量很龐大,要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需要時間和耐心。
中國市場機會仍然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參會嘉賓在論壇上雖然指出了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他們同時也表達了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空間的信心與期待。其中,顧客需求、服務業未來發展潛力、中國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合作等都值得關注。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市場機會很大。”強生公司首席執行官艾利克斯·格斯基指出道。他說,現在中國消費者在產品和服務方面的要求已越來越多元化,外資企業不能再簡單地只是提供“標準版”產品,而要真正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鮑達民表示,雖然加入WTO的十多年來中國實現了飛速發展,但中國不能僅依靠外力推動改革,相反,這里的服務業潛力巨大。鮑達民舉例道,在中國開設一家公司要30多天,而在新加坡只要5天,這說明行政審批改革還有很大空間。
蔡洪濱則表示,中國政府已經表示將要進一步下放審批權,繼續向市場、社會企業放權,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并不在于投資的數量多還是少,而是在于資本配置效率。關鍵要判斷如何進行投資、誰來進行投資、怎樣投資、誰為投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