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輯要: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生產的過剩是相對的,階段性和局部領域的供需矛盾可以隨著資源逐步向新產業領域配置而消解。
面對產能過剩,經濟學理論有不同的看法:傳統政治經濟學認為,其原因在于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造成社會整體購買力的不足,引發相對過剩,主張用政府計劃手段來解決問題;凱恩斯則提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回報率遞減、流動性偏好”三大假說為立足點,認為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主張以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克服階段性的需求不足;而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是理想的經濟運行模式,但是這種理想狀況有時候不能自發實現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分配機制缺陷或需求不足,而在于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供給與需求循環往復的交互作用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力量,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可以由此劃分為4個階段,即新供給形成階段、供給擴張階段、供給成熟階段、供給老化階段。
在新供給形成階段和供給擴張階段,新供給不但能夠自動創造需求,而且所有產品銷售收入最終都會變為要素報酬,而資本、勞動和資源等要素報酬要么轉化為消費,要么形成儲蓄并轉化為投資,形成新的需求。然而,一旦一種產業的生產技術普及到一定程度,進入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形成產能和產量過剩,不但原投入的生產要素報酬不能及時回收,而且大量生產要素無法充分就業,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過程就會中斷。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任何一項社會主流技術和主流產業,早晚都會進入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因此無論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抑或是通過計劃手段增加或抑制老供給,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周期和供給老化問題。真正有效的辦法是激發企業家精神,吸引社會資源創造新供給,并讓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如此才能使經濟盡快恢復到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理想運行軌道。
為了刺激新供給,讓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提出的建議是,通過“放松供給約束”的系列政策,大幅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打破生產銷售僵局,讓市場通過成本價格傳導機制快速消化過剩產品,在較短時期內恢復均衡,并通過放松供給約束激發企業家精神,吸引社會資源向新供給領域集中,恢復增長活力。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正在繼續放緩,以鋼鐵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正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其不可再出臺新的擴張性政策來吸收,也不可用政府之手代替市場,或給予補貼扶持,或通過行政手段加以限制,而應該盡快降低稅收、降低其他相關社會成本,短期可以給上述企業提供成本利潤緩沖,長期促進其轉型,同時讓市場把社會資源吸引到新的供給領域。
(作者系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證券業協會分析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