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時強調,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要形成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采取的措施要一舉多得,避免經濟大起大落。
此次座談會的內容也被視為給中國經濟下一步的發展明確了基調。而新華社更是評論稱此次會議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國正在下一盤利于當前和長遠的“大棋”。
李克強在會上指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平穩,主要指標仍處于年度預期的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穩中提質。但經濟環境更加錯綜復雜,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并存,經濟既有增長動力,也有下行壓力。
受投資增長乏力、外貿增幅放緩、銀行流動性告急、股市下挫等因素影響,今年我國經濟下行因素明顯增多。不過,新一屆政府頂住了走過去老路壓力,沒有靠出臺新的投資刺激措施。
業內認為,如果過多地依靠政府主導和政策推動來刺激增長,不僅難以為繼,甚至還會產生新的矛盾和風險。這也可以看出,李克強已下定決心讓“調控”合理化。
自今年3月李克強履新以來,多次提及“穩增長”、“改革紅利”、“調結構”、“簡政放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等關鍵詞,一系列新政也接踵而至,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金融改革與去杠桿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陸續推出,市場用“李克強經濟學”定義其全新的施政綱領,核心內容即“不出臺刺激措施、去杠桿化和結構性改革,以短痛換取長期的益處”。
“新一屆政府對經濟增長放緩的忍耐度已經大大提高,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出臺刺激政策,這點非常值得肯定。”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認為,從目前看,新政府比較注重發揮市場作用,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通過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雖然可能有一段陣痛期,但有利于經濟的長遠持續發展。
李克強說,面對當前形勢,要增強調控的針對性和預見性,做到穩中有為,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要統籌“新四化”發展,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以發展服務業、創新驅動、淘汰落后產能等為抓手,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行政管理、財稅、金融、價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更有效地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更顯著地增強市場活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經濟增長放緩已經延續三個季度,如何遏制經濟下滑勢頭,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短期內來看,加緊結構調整、穩定外貿和擴大消費,加快產業升級成為現實的選擇,新政府也多次重申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目前確實也是這么再做;從長期看,李克強總理提出改革釋放發展紅利,在刺激政策、貨幣政策不可持續情況下,只有大力推動財稅、金融、國企等方面改革,打破市場壟斷、減輕企業負擔,才能為經濟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