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9 月25日,國務院會議決定再取消和下放75項行政審批事項。新一屆中央政府在一個月里連發“三槍”后,再次強調簡政放權。至此,新一屆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221項。
2001年,中國政府啟動行政審批改革。當時,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表示:“如果取消政府審批,中國的GDP可以增加30%,政府腐敗至少可以減少50%。”
13年過去,國務院至少七次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取消和調整了2497項行政審批項目,占原有總數的69.3%。但13年后的張維迎仍堅信這一點:“腐敗就是權力導致的,如果審批廢除了絕對不可能有這么多的腐敗。”
發改委難題
“劉鐵男任能源局局長時對能源項目審批卡得很緊,”一位發改委內部人士說,雖然能源項目的上馬最終要由發改委發文,但具體審批項目由能源局辦理,事實上主要取決于劉鐵男點不點頭。“項目單位不做工作他是不會畫圈的,因而在他手里積壓了大批項目。”
如今,劉鐵男案還在查辦過程中。但是據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信息顯示,自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底,即劉鐵男在能源局局長任上的最后3個月,新審批的能源項目不完全統計在50個以上,涉及水電、風電、煤礦、熱電廠、油氣管道、電網輸送項目等。當中既包括能源央企的投資項目,也有地方政府的規劃項目。
地方能源項目遲遲得不到批復,使得能源局與地方省份之間積怨甚多,近年矛盾更不時激化。
據報道,在一次有多個各省市自治區負責人參加的能源項目會議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位領導直言不諱地對劉鐵男說,“鐵男同志,就你和能源局的工作作風,如何適應得了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形勢?”當時,劉鐵男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而在今年1月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一位西南省份地方能源局負責人更是公開放炮:“XX市的書記是政治局委員,你們批XX市的項目快;XX自治區黨委書記是中央委員,你們的審批速度也快。我們這個省一沒政治地位,二經濟狀況差,你們就拖著項目不給批復,什么道理?!”
這位地方能源局官員的發言收獲一片掌聲。“我的官帽也不是你能源局給的,我就是要把我們的憋屈說出來!”這一幕,讓其時在座的能源局官員頗為尷尬,這位放炮官員一時聞名業內,并且在今年3月履新當地發改委主任。
“能源項目的審批權就是劉鐵男的一支筆,都是他一人說了算。但也有他傾向性的項目,比如,電網、電廠、鋼鐵,煤電等。”前述接近能源局的人士如是說。
經濟學家韓志國則表示,“國家發改委的權力比國家計委要大得多,從市場經濟導向的改革來看,國家發改委的成立一定程度上是改革的倒退。” 掌握大量的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和重點項目分配權,無疑是國家發改委門庭若市的直接原因。據《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相比其他部委,國家發改委還有一項“特權”,即編報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并且發改委擁有審批這些投資項目的權力,而相應的預算分配權也隨項目的審批,落入發改委名下,并被稱為“口袋預算”。
“改革改的就是計劃經濟,可是,到最后卻把計劃經濟的大部分保留下來,總是他改別人,從來不改自己。”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在《懷念體改委》一文中,將國家發改委稱為計劃經濟最后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