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即將告別“2元時代”背后,折射出公共服務背后的隱患。依靠地方財政補貼公共服務注定難以持續,地鐵漲價或許只是開始,水、電、天然氣價格有望跟漲。
北京地鐵調價暴露公共服務隱患
北京市日前公布的一份通知中提出,將制定高峰時段票價差別化方案,并擇機出臺,這意味著北京地鐵“2元時代”將終結。消息一出,輿論嘩然。表面上看這是地鐵票價問題,實際上折射出公共服務背后的隱患。
目前的公共服務大多是由壟斷性行業提供,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降低企業向社會收取的費用,彌補相關企業的“政策性虧損”。這種做法集中體現在自來水、煤氣、電力、電信、交通運輸等等城市發展基礎產業上。
不可否認,財政補貼對一些公益性行業很有必要,但財政補貼運行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公開不透明,行政力量占據絕對主導,導致運行效率低、易滋生腐敗等弊端。
近年來,部分公共服務企業在價格方面頻頻向市場和國際看齊,而在運行機制、制度建設、服務質量方面,則往往以所謂“國情”作為托辭,拒絕或延緩“接軌”,導致公眾普遍對公共服務漲價反感。
靠地方財政補貼公共服務難持續
數據顯示,北京市每年都有巨額財政補貼專項投向公交、地鐵。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對地面公交、軌道交通補貼逐年遞增,平均占政府財政收入的5.5%,遠高于廣州的1.3%、上海的2.1%。
北京對地鐵公交的高額補貼必然擠占其他民生支出。以2012年為例,北京公交補貼占財政支出的11%,而當年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僅占財政支出的7.6%。這種補貼政策是一種“普惠”政策,與“定向”補貼相比并不是最明智的選擇,也不利于公交的可持續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英國,住房、交通、教育、醫療、失業救助等關系國計民生領域的公共服務大部分由政府低價提供,能源、電力、郵政、鐵路等壟斷性行業也基本由政府控制。之后,隨著社會福利開支日益擴大,政府的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的差距開始擴大。同時,官僚作風、運行效率低下等由政府包辦提供公共服務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
未來北京財政支出將繼續向民生領域傾斜,而政府可調控的資金十分有限,在空氣污染、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嚴峻的形勢下,這種靠高額財政支出補貼公共服務的模式難以持續。
地鐵漲價只是開始?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
根據北京市發改委網站上公布的 《政府定價目錄》,北京市生產和銷售的天然氣、自來水等生活必需品價格都是由北京市發改委來確定。電價雖是由國家發改委定價,但由于此前價格扭曲,未來上漲趨勢已經可以預計。
2009年北京市財政收入結束連續14年的20%以上高增長,僅增長10%,而財政支出并未明顯減少。當年北京先后上調水價、電價,同時天然氣價改方案也浮出水面,掀起一輪漲價潮。
在不斷增加的財政壓力下,地鐵漲價或許只是第一步,未來水、電、天然氣等資源價格調整也有望陸續跟進。
北京地鐵漲價只是開始,目前水、電、天然氣等資源價格調整空間已經打開,距離漲價或許已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