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披露,備受關注的鐵路運價改革方案可能于明年初出臺。此次鐵路市場化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提高貨運價格,實現運價市場化;高鐵試點航空定價模式;政府補貼普通列車。
民眾比較關心的,當然是新的定價模式。航班隨行就市的靈活定價模式,既充分利用了飛機的運力,也給了消費者很大的實惠,高鐵如采取類似模式,當然是一件既惠及百姓,又促進上座率的好事。不過,支撐航空定價模式的是一套成熟、高效的系統,所以,大規模仿效航空定價,必然對鐵路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此,我們樂見其成,衷心期待。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改革內容,簡而言之就是漲價。不過,這并不可怕,甚至理所當然。我國鐵路長期是政府定價,運價大大低于公路,自從鐵道部變身中國鐵路總公司之后,鐵路的市場化改革也進入實質階段,其中重要內容就是鐵路運價的市場化。在今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中,也提出要不斷完善鐵路運價機制。
通過此次鐵路運價改革,定價方式將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并保持在公路運價的三分之一上下,彈性浮動;鐵路貨運價格將由目前的0.12元/噸公里,上漲到0.14至0.16元/噸公里。應該說,這是合理的。
不過,對此次鐵路運價改革,一個值得注意的說法是:此次改革旨在改善鐵路盈利能力,增加對民營資本的吸引力。這種說法不免令人疑慮。眾所周知,鐵路大投資、低利潤率、長回收期的行業特點,決定了民營資本通常并不愿意參與鐵路行業的投資。民營資本的這種傾向是合乎經濟規律的。如果著眼于吸引民資,那必然對鐵路的利潤率提出更高要求,在壟斷作用下,這進而必然會更快更多推高鐵路價格,損害乘客乃至整個社會的福利。
實際上,正因為鐵路具有大投資、低利潤率、長回收期的特點,鐵路通常都有國家的支持,依靠財政支出、發債進行建設。但即便是發行債務,背后也有國家的隱形背書。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后,中國高鐵戰略遭到嚴重質疑,加之鐵路負債率畸高,對鐵道部發行的短期債券,外界一度擔心其信譽等級,但該債券仍然獲得評級機構的3A評級。評級機構的理由是:鐵道部是國家機關,又是企業法人,這種雙重身份表明,鐵道部發行的債有中央財政隱形擔保,屬廣義的國家負債的一部分,如果鐵道部不能償付,國家會代為償付債務,因此鐵道部違約風險不會有實質性上升。
由此不難想見政府方面對鐵路的強力支持。這種支持過去存在,將來也會繼續存在。此次改革的內容就包含國家對鐵路的補貼措施。針對鐵路運輸企業承擔大量公益性運輸的情況,有關部門正醞釀建立鐵路公益性、政策性運輸補貼制度,補貼鐵路承擔的學生、傷殘軍人、涉農物資和緊急救援等公益性運輸任務,以及青藏線、南疆線等公益性鐵路的虧損。
如果站在歷史的高度,對上述狀況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國家支持了中國鐵路,是中國人民支持了中國鐵路,既然如此,作為自然壟斷行業,作為有國家龐大支持的行業,鐵路市場化改革的含義就理所當然不應僅僅以利潤為導向,而更應充分利用市場方式,更高效地配置資源,更高效地利用國家資產,服務于人民,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
所以,我們認為,鐵路要進行市場化改革,貨運漲價可以有,但也應有對空閑線路與時段的降價,當然,還應有更方便的訂票系統,更熱情的12306熱線,等等。
不管是以市場化追求更大利潤,還是更透明地接受國家補貼,或充分利用市場的優勢服務大眾,此輪市場化改革必然要求鐵路公司進一步提升內部治理水平。就此而言,不論是客運還是貨運,高鐵還是普客,12306網站還是熱線,都需要面向公眾,厘清成本,建立健全核算制度,實行透明化運作。否則,缺乏配套措施的市場化改革,只能搞出有利于少數人、不利于多數人的偽市場化。
說到底,鐵路的市場化改革非常重要,但絕不意味著只要利潤而拋棄社會責任。我們相信,只要是推進真正的市場化改革,企業利潤的成長與為人民服務的擔當必將并行不悖,相映成輝。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項目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