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3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后,中國又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為自己設立了更高的目標:以創新支撐并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推動“中國制造”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
這一創新驅動戰略與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戰略不謀而合,觀察家們預測,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但同時也會形成共贏效應。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逯建說,全球正處于信息技術深度應用和新一輪技術革命孕育階段,技術創新漸趨活躍,國際技術競爭空前激烈。多年來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的中國如果能把握機會,加快自主創新,就能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
美國頗具影響力的商業雜志《快公司》2月發布了2014年最具創新力的50大公司,中國國產智能手機小米位列三甲之內。依據該榜單開列的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十大企業,除華大基因、海爾和一家奢侈品牌外,其余均與數字智能技術有關。這份雜志認為,中國公司已開始在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等領域展現出很強的創新力。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產業股份公司黨委書記馬新強說:“以數字化智能制造、3D打印等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席卷全球,制造型企業如果對趨勢看不懂、看得遲,那就輸定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推動中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
李克強還表示,設立新興產業創業創新平臺,在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大數據、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趕超先進,引領未來產業發展。
此外,中國還將實行國家創新調查和科技報告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創辦企業。
馬新強認為,一旦相關機制得到建立或完善,中國將有能力盡快推進“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的躍升,“一旦在全球價值鏈上占據了高端地位,就有了與世界頂尖高手對話的底氣”。
以馬辛強所在的華工科技為例。這家公司在成立之初主要從歐美國家進口激光器,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被動地位。通過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加大研發投入,華工科技目前已實現了激光器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在業內躍居全球前三,不僅為三星、微軟等國際IT巨頭提供相關產品及技術服務,一些產品還被應用于“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相關部件的制造加工,并將業務拓展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逯建說,實現產業鏈躍升后,因為替代進口和擴大出口的原因,中國會在某種程度上與歐美發達國家“搶生意”,但也會產生共贏效應。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騰訊開發的微信,它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第一款真正走向世界的產品。誕生第二年,就為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了16種語言版本,且市場占有率在東南亞、中東等地排名第一。
逯建說,人類科技進步本身是一個集思廣益的發展過程,許多新技術,都是由一個國家的人發明,再由其他國家的人不斷完善,最終受益的是全人類,因此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共贏是明智之舉。“當今世界,沒有一架飛機、一輛汽車甚至一部手機的制造,是由一個國家全部完成的。”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社科院院長劉志彪指出,中國在價值鏈上占據相對較高的位置后,將更好、更多地參與國際分工,這種分工將不局限于提供生產原料或“組裝”,而是參與高端研發和核心部件的制造。
逯建認為,中國在價值鏈相對較高的位置,還能將周邊的發展中國家組織起來,帶動它們的經濟發展,為它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