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離聚光燈的地方,中國政府正在秘密高層會議和企業會議室內醞釀最復雜的改革之一:國企改革。
這種改革由試點項目和初步方案組成,而非單一的藍圖計劃,因此更加難以判斷其實施進程。
這些改革措施可能標志著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最大規模的國企改革的開始。當時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對國企進行過改革。
近幾周,中國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宣布分拆和重組計劃,地方政府也開始嘗試新的管理結構。消息人士稱,一個專注于國企的團隊發揮了突出的作用,該團隊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六支經濟顧問團隊之一。
上周,中信集團宣布了365億美元注資中信泰富借殼赴港上市的計劃,此舉應能改善集團的管理和外部監督。
上一輪國企改革中,中國政府售出并關閉了很多家企業,3000萬工人下崗,國企數量從26萬家下降至11萬家左右。改革提升了效率,為民間企業發展打開了空間,鞏固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
但是,這一次卻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法。
“今天改革的形勢和30多年前是不一樣的,”北京大學經濟學家厲以寧上個月對記者說道。他表示,利益集團的阻力和制度慣性是最難克服的障礙。
毫無疑問,是時候再次進行改革了。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五年來,中國國企規模增大,經濟地位更趨鞏固,但又債務增高,并受產能過剩困擾。
113家央企在2008-2013年間總貸款額達到18萬億元,資產負債率從40%上升至192%。地方政府擁有的11萬家企業同期貸款額32萬億元,國企總貸款占GDP的比例約為50%。
“國企財務杠桿過高,”匯豐全球研究中國股票首席策略師孫瑜表示。
孫瑜稱,過去五年里,國企將全部運營現金流都投入了產能擴張,是標準普爾500指數非金融成份股企業投入比例的兩倍。
“他們需要縮減規模,將股權出售給戰略投資者和民間資本是很好的方法。”
消息人士稱,領導國企重組的團隊已經召開了數次會議。團隊成員并不為外人所知,分析師們認為具體負責人可能是副總理張高麗。
國資委顧問張春曉指出,無論領導者是誰,經濟改革團隊是最為重要的。
很多省市已經開始嘗試引導更多非政府資本進入國企,嘗試新的管理結構和激勵體制。
經濟學家們預計,地方改革的嘗試可能成為全國范圍內改革的范本。清華大學教授、前中國央行顧問李稻葵認為,國資委最終可能演變成一家投資機構,擁有與新加坡淡馬錫類似的獨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