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頻頻曝出經濟放緩的信號,不禁讓人為中國決策者捏了一把汗。有人坐等下一個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也有人煽風點火等著看熱鬧。而中國政府從容應對中展示出的自信與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沒有頭腦發熱,“大手筆”的經濟刺激計劃并未現身,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按部就班推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穩增長“利器”。
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范圍、加強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加快鐵路建設、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重點項目、有序開工合理的水電項目、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下調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從工業到農業,從民生到基礎設施建設,從小微企業到大型核電項目,從鐵路建設到棚戶區改造……這些措施涵蓋范圍之廣,針對性之強令人眼前一亮。有觀察家認為,這雖不是“強刺激”,但為中國經濟提供的刺激效果將更加持久、健康。
有人將這些措施歸納為“微刺激”政策,因為它們有助于實現穩增長和保就業目標。但細究之下就會發現,棚戶區改造、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優化能源結構等措施不僅是為保增長,更是為惠民生、調結構、促改革。
其實,這些措施都是去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今年3月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有關經濟改革精神的后續政策。有專家說,這些都是既定政策,即使經濟增速不下滑,上述很多措施也都會推出,只是時機可能會不同。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外界對于大規模刺激計劃的“忽悠”,決策者沒有驚慌失措,而是保持了一種“一切盡在掌控之中”的冷靜和定力,其背后是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矛盾的透徹認識以及對中國保持增長勢頭有利條件的自信。
首先,不放大困難。當前中國經濟總體平穩,并未出現明顯異常,在復雜經濟形勢下一季度取得7.4%的增速著實不易。更為重要的是,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超過300萬人,居民收入平穩增長,物價漲幅總體穩定,仍然處于合理的運行區間。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指出的那樣,中國經濟持續向好是有條件的……穩增長是有基礎的,今后一個時期不但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良好條件,而且具備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這種自信有強大的客觀現實來支撐——中國經濟體量大,外匯儲備多,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回旋余地很大,市場空間廣闊。縮小城鄉、東部沿海與其他地區差距帶來的增長潛力巨大。已經出臺和還將陸續推出的一系列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將對穩增長持續發揮作用。
還應看到,中國經濟目前所面臨的下行壓力,既是錯綜復雜國際大環境影響的結果,也是國內經濟深層次矛盾凸顯和增長速度換擋期的客觀反映。
人為地去“刺激”不僅無法讓中國經濟超越這一換擋期,反而還會在這一充滿不確定的時期帶來更多更大的風險。而化解隱藏在中國經濟深處的矛盾更是急不得。
迄今為止,中國決策者面對經濟波動表現出了智慧與自信,在時機的拿捏、火候的把握、利害的權衡等方面均展示出了值得稱道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