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從2013年12月的2300點下行至2014年4月21日的940點,4個月內暴跌60%。作為衡量國際海運市場的權威指數,BDI主要體現了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狀況,其走勢也深受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變化影響。分析人士認為,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聯儲計劃調整銀行業監管法規,以及大宗商品生產國經濟狀況不佳這“三座大山”,是引發此輪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暴跌的主因。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是BDI此輪暴跌的罪魁禍首。去年年中以來,美聯儲官員開始發表退出量寬的言論,去年12月起開始削減每月購債金額。作為2009年以來全球流動性的主要提供者,美聯儲的做法等于發出了緊縮全球流動性的宣言,各個主要金融機構開始依照相關政策指引調整在大宗商品市場上的倉位和結構,流動性減少帶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BDI也因而深受影響。
美聯儲銀行監管政策的調整,也對大宗商品市場造成沖擊。今年1月15日,美聯儲宣布就“銀行持有大宗商品帶來的風險,儲蓄銀行交易原油、天然氣和鋁的問題”等24個問題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征詢結束之后,美聯儲將考慮進一步的立法措施。此前,關于銀行是否過度深入大宗商品供應鏈的討論已有數月,更加嚴格的資本規定已經導致相關利潤逐步下降,有關銀行拋售大宗業務已成定局,這給了大宗商品市場致命一擊。
巴克萊銀行、摩根斯坦利、德銀、瑞銀與蘇格蘭皇家銀行是全球最大的5個大宗商品交易商,操縱著全球70%的大宗商品交易。迫于美國嚴苛的監管壓力和越來越微薄的大宗商品交易收益,截至目前,5大銀行都開始出售和重組其大宗商品業務,伴隨而來的,則是國際期銅和鐵礦石價格出現暴跌。
此外,大宗商品生產國的經濟狀況不佳,也是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的原因之一。在過去幾年中,新興經濟體過度的信貸擴張導致風險上升。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新興經濟體的信貸周期開始發生轉折。由于南非等國家擁有巨額經常性賬戶赤字,阿根廷等國家面臨經濟困境,各主要大宗商品生產國貨幣在今年第一季度大幅貶值,金融市場一片動蕩,引發大宗商品價格隨之下滑。此外,國際上主要大宗商品消費國已經積累了巨額庫存,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一些大宗商品融資套利模式崩潰,這也令大宗商品的銷路受阻。
上述原因在2014年第一季度發生共振,導致低迷多年的海運市場繼續承壓,部分國際航運公司甚至取消了訂購大型船舶的計劃,最終導致BDI在4個月內暴跌60%。不過,大宗商品市場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動總有受益者:巴克萊等5大行減持大宗商品業務后,擁有完整大宗商品業務的全球性投行將只剩下花旗和高盛,他們將輕易獲得越來越多的大宗商品市場份額。這也意味著,未來BDI波動受到美國金融機構左右的可能性將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