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伴隨著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的前前后后,伴隨著市場普遍預期經濟下行以及對于刺激政策有無的猜測,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了三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主持召開了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以及出席海南博鰲論壇,在開幕式上做了主旨演講。
市場光譜上的兩端,穩增長和調結構,都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之于前者,三次常務會議和一次能源委會議,給出了5項刺激政策,分別是棚改、鐵路、三農、能源和基建項目??偫碓诓椪搲媳硎荆?ldquo;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不論稱這5項刺激為“微刺激”、“點刺激”還是“小規模刺激”,總歸是刺激無疑。對于已經到了最危險時刻的鋼鐵、水泥等過剩產能,終于像“豬堅強”一樣等來了解放軍。
之于后者,同樣是這三次常務會議和一次能源委會議,在給出5項刺激政策的同時也無一例外地列出改革清單。在4月2日的常務會議上,除了棚改和鐵路,同時還有一項給小微企業減稅的措施。棚改是投資,同時也是民生工程。鐵路是投資,但是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也要一并進行,向社會資本開放。在4月16日的常務會議上,通過對縣域農商行和合作銀行降準等金融服務“三農”的六項措施,既是對“三農”的金融刺激,同時也是農村金融自身改革的需要。特別是,會議還對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支持政策予以延長,也就是又一次的減稅。在4月18日的能源委會議上,一批重大能源項目要開工是投資,但要求能源市場放開競爭業務、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也是不吝筆墨。在昨日的常務會議上,80個樣板基礎設施建設是投資,但引導民資進入壟斷行業、并以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防止暗箱操作,也是長期以來市場所期待的民資破冰。
至少有一點我們是肯定的,那就是無論怎樣的刺激,也不會是“4萬億”。4萬億是什么?是錢發到銀行手里不知怎么花只好追著鋼貿商貸款,是錢發到央企手里不知怎么花只好去搞房地產賺快錢,是錢發到那些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手里從而將“落后”和“過剩”進行到底。
刺激與改革手拉手,沒有單純的刺激,也沒有孤軍的改革,這或許也是“克強經濟學”的特征之一。在改革呼聲中,政府要審時度勢,懂得拿捏刺激的分寸;在增長壓力下,政府也要保持定力,推動改革同步,這太難了。的確,但不難怎么叫改革呢?沒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改革和增長策略,審時度勢的水平決定著政治家的段位。很多人認為新一屆政府有著供給主義的政策取向,不僅強調需求端管理,還開始更多強調供給端管理。但改革者不應也不會拘泥于某一個政策取向。人們都以為里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帶有鮮明的供給主義色彩,但他該用貨幣主義就用貨幣主義,該用凱恩斯主義時也一點不含糊。因此,我們也不要想當然地給“克強經濟學”貼上標簽,刺激還是不刺激,供給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都不準確。“克強經濟學”只能是各種經世致用之學的雜糅,重要的是審時度勢。這是政治家不同于經濟學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