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正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連續第三周出臺微刺激措施。對此,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研究員范劍平表示,今年穩增長的新“藥方”著眼于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有機結合,而非以前刺激政策的總量式放松。在此過程中,包括電子商務、倉儲物流、養老等服務業將迎來發展黃金期。
在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吹風會上,范劍平指出,從宏觀經濟運行的四個指標(經濟增長、通脹、就業、國際收支)來看,一季度中國經濟仍運行在合理區間,但仍需重視下行壓力,這一方面源于中長期的結構性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前期刺激政策留下的后遺癥。集中表現在產能過剩上,如工業品生產價格指數(PPI)連續25個月下降,對企業效益、投資積極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同時,從影響潛在增長力的各個要素來看,也有主動減速適應新形勢需要的影響。范劍平指出,目前環境對經濟增長愈發形成硬約束。據了解,今年國務院把萬元GDP能耗下降幅度的要求從去年下降3.7%,提高到今年的下降3.9%,要實現這一目標,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就要通過淘汰落后產能主動減速。但這些企業往往集中在鋼鐵、有色、建材等權重較大的行業,所以這些行業的減速就給整個經濟造成了下行壓力。
范劍平指出,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我國的確有穩增長的政策需求。但與以前見效快、會留下很多后遺癥的總量放松的措施相比,今年我國已開出新“藥方”,即將穩增長與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有機結合在一起。
穩增長與促改革方面,政府通過自身的簡政放權、減少審批激活社會投資的活力。在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80個示范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使得民間資本有更大的施展空間,激活企業的活力。
穩增長與調結構方面,范劍平指出,在調整能源結構方面國家出臺了非常鮮明的政策。如對霧霾影響小的清潔能源得到大力支持,而傳統的能源、火電等則被要求通過技術創新向清潔能源逐步轉變。此外,也出臺了天然氣、低品類氣田的開采和進口天然氣等一系列稅收優惠,使得經濟增長建立在更加清潔的能源基礎上。
穩增長與惠民生方面,以房地產為例,當前我國房地產投資方面已開始有所調整,商品房投資的增速在放緩,政府的工作重點放在棚戶區改造、保障性住房方面,通過國開行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籌措棚戶區改造的資金,或下達有關保障房方面的工作安排,投資力度或高于去年。
值得注意的是,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都會在客觀上有穩增長的效果,但“并不是為了穩增長而穩增長,不能讓今天的墊腳石變成明天的絆腳石”,因此范劍平強調,這樣一系列政策不會像過去一樣讓經濟回升得很快,見效所需時間更長,但一旦見效后可持續性會更強,使得經濟增長更健康。
事實上,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已取得積極進展。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中國的第一大產業,第三產業在GDP的比重已達到46.1%,今年一季度該比重進一步提高到49%。今年一季度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同比增長7.3%、7.8%。
范劍平指出,未來在交通運輸倉儲物流、電子商務、養老產業等第三產業方面中國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民間投資可積極介入。以電子商務為例,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1%,其中網絡購物增長逾50%。而去年“光棍節”淘寶天貓銷量突破360億,相當于王府井百貨商業集團、上海第一百貨商業集團等最大的十個商業集團10年的數額。
倉儲物流方面,去年“光棍節”配送的速度明顯提高,成為全世界網民羨慕的、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
養老產業方面,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去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9.7%,20年后該比例將超過27%。但我國的養老產業發展仍處于落后狀態。據悉現在在北京登記養老院的床位排隊需等17年。由此可見養老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對于房地產,范劍平認為由于區域性差異,未來走勢將趨于“分化”。他指出,從英國房地產市場的經驗看,中國一二線城市由于具有較強的創造新就業的機會,勞動力呈流入態勢,剛需旺盛,房價下跌的可能性有限,而前期出讓土地較多、產業發展機會少、人口呈流出態勢的地區則存在商品房積壓的壓力。
范劍平指出,要改變這種情況,歸根結底是實現就業機會更科學、合理、均衡地分布,這就需要發展城市群,將更大的就業機會分布到更廣闊的范圍內,實現城市產業功能的向外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