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既可用來表示強勢,亦可用來描述強力。在這二者之間,中國總理李克強選擇了后者。他上任后推動的一系列“壯士斷腕”式的改革,不斷修正著“強政府”的定義,使其漸然遠離強勢,而是用強力改革,實現政府與市場的和諧共舞。
“去年我們加大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改革的關鍵是在經濟領域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9日下午與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中外企業家和媒體代表對話交流時,李克強坦然交出了一份執政“成績單”。從簡政放權這一“先手棋”,到探索推進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再到財稅體制改革和金融改革……誰都能掂量出這份“成績單”的重量。
時光倒回到去年3月份,在履新總理后的首場記者會上,李克強“約法三章”,提出本屆政府任期內把1700多項審批事項“砍掉三分之一”的目標。如果說當時的輿論還有些半信半疑,那么一年半后的現在,面對已有600多項審批事項下放和取消這一事實,人們不由得對中國政府的言出必行暗暗點贊。
“我們沒有依靠強刺激來推動經濟發展,而是依靠強改革來激發市場活力。”李克強深刻認識到,只有改革,才能帶中國這輛巨大的列車成功換擋而不致傾覆,也只有“強改革”,才能使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而不致出現“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怪相。
“改革部署到底有沒有落到時效?”李克強仍舊選擇用事實說話。他舉例稱,今年中國進行了商事登記制度等改革,1到8月份,新注冊市場主體超過800萬家,帶動了上千萬人就業。就新注冊企業數目來說,自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開始到現在不過半年時間,同比增幅近60%。這是改革釋放的紅利,看得見,摸得著。
一年多來,中國的財稅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得以深化,包括國企負責人薪酬改革在內的國企改革道路也逐漸清晰……這背后,都是政府不斷地“自我革命”,這之后,是市場發力下中國經濟活力的不斷迸濺。
“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因為要觸動利益,正像中國經濟發展也有短期波動。”對于改革的阻力,李克強心中有數。這位總理面對出于各種私利動機的消極改革,不惜拍桌子,并派出督查組“怒”抓政策落地,其對改革“不進則退”的清醒認知,讓國內外輿論印象深刻。
這便是政府放權下的“強改革”——以打造服務型政府而非“強政府”為目的,但在必要時,亦不惜施以強力推進改革舉措,讓那些“為官不為”的尸位素餐者寢食難安。
“強改革”的強,還在于其對事后監管的強力補位。以治污為例,李克強多次明確表示,中國政府必須負起責任,向水、大氣和土壤污染這些重要領域的污染宣戰,而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對于空氣污染的大力治理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這傳遞出一種清晰的理念——在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上,放權后的政府絕不做甩手掌柜。
“當強則強,該放立放。”未來一段時期,“強改革”還將繼續推進,人們期待著更多改革紅利的釋放,國際社會更期待著通過改革換擋成功的中國,還世界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