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左右——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公布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目標,較去年下調0.5個百分點,也是時隔十多年后GDP預期增速重回7%。這一目標釋放了三大信號。
兼顧“需要”和“可能”的務實之舉
過去10年內,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曾調整過兩次,2005年由7%上調至8%,2012年則被下調至7.5%,并連續保持了三年。
“2015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上行動力不足,潛在增長率下降。降低增速目標是客觀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做出的務實之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表示。
2015年的中國經濟,面臨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中,復蘇動力不足,外需難以提振;國內增長動力不足,消費需求難有大的提升,對穩增長具有關鍵作用的投資因制造業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因素,難以維持快速增長。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正在減弱,但新的增長點尚未完全形成,正處于新舊增長點青黃不接時期,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要比去年還要大。對增速目標進行調整,是實事求是的。”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表示。
7%的增速目標,與社會可承受能力相適應。“如果設定再高點的目標,也有可能實現,但各方面會繃得比較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當前我國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容許再盲目追求高速度。只有把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7%的增速目標,既考慮到現實的可能,也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據專家測算,“十三五”期間只要保持7%左右的增長,就可以實現兩個翻一番的目標。
當前的7%和十幾年前的7%也不能同日而語。“除了絕對值外,在GDP的構成上有很大變化。近年來科技、產品創新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經濟增長驅動力、產品結構、萬元GDP能耗等發生了很大變化,應該說這個7%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蔡繼明說。
適應新常態 為調結構提供更大空間
“GDP的目標是7%以上還是以下,并不是重點。關鍵在于背后的內容,是以什么方式實現的。”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如果是生拉硬拽、以傳統的重復建設的方式做到,對長遠經濟發展意義不大。面對各種挑戰,通過改善經濟結構,找出新的增長點換取的經濟增長才有意義。
容忍數字下降,強調提質增效,賦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更大的空間,是此次下調增速目標的題中之意。
適當降低增速目標,是對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明確引導。事實上,根據地方兩會透露的信息,絕大部分省份均已明確下調GDP增長目標。面臨更大轉型壓力的資源大省黑龍江、遼寧、山西設定的目標均為6%左右。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發改委主任王金笛表示,沒有了高增長目標的壓力,地方政府能騰出更多精力,切切實實將調結構進行到底。
增速目標的下調向企業傳遞了強烈信號。“在整個國家更重增長質量的背景下,企業要調整心態,不能寄希望于大規模刺激政策,而要通過技術創新等挖掘內部潛力。”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冷水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代富說。
唯GDP是落伍 去GDP是“任性”
經濟增長不能強行拉高,要考慮現實的可能和社會可承受能力;但也不能任其失速,以保障基本的發展和穩定。
“有人認為,隨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經濟增速降下來也可以保證充分就業,就可以不要GDP了,我認為這種觀點很狹隘。”劉樹成說,“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這個現實一定要認清楚。”
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要保障民生和社會支出,要加大高科技創新投入,要為調結構促改革提供寬松環境,要實現全面小康……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對我國來講既有可能,也很必要。
“我們既不能唯GDP,也不能一味淡化GDP,轉方式、調結構,保民生、促和諧,都需要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速,改善民生從何談起?”全國人大代表、德州市市長楊宜新表示。
唯GDP是落伍,去GDP是“任性”。步入發展新常態的中國經濟,要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就要長期對 GDP有理性清醒的認識。
“雖然增長目標調低了,但對我們來說壓力更大、要求更高了,因為要在更加優化合理的增長模式比拼發展效益,發展質量。”楊宜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