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克強總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的話音落下,一個被外界猜測、預測、臆測了良久的數字,塵埃落定。中國經濟增速“是什么”的問題解決了。那么,更重要的問題來了:為什么?
這個數字是怎么制定出來的?報告中給了簡單明了的一句話:充分考慮了需要和可能。分而論之——
為什么需要?因為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因為經濟總量擴大和結構升級的要求。
不管外界送什么“高帽”,對中國而言,發展依然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有合理的增長速度。根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總量“倒算”,只要按著“7%左右”這個速度走,我們的目標就能順利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而根據相關測算,要達到與2014年相應的就業增量,實現保就業,至少要保持7%的增速。就業底線是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守住這個下限,才能為穩增長調結構創造基礎和空間。
為什么可能?因為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空間,因為我們“雙中高”、“雙結合”、“雙引擎”的創新發展思路。
2014年來之不易的“經濟成績單”就是佐證。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態勢,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沒有采取短期強刺激措施,而是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模式,以“區間+定向”的有效結合,實現了“穩中求進”的既定目標。
2015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有可能進一步加大,我們要實現既穩增長又優結構的“高難度動作”,必須考慮到經濟增速換擋和產業升級的雙重要求,既不讓經濟過于失速,又可以在此目標下將更多精力用在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上。“7%左右”正是在平衡多方需求基礎上得出的數字,符合我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規律,符合客觀實際。
合而言之,中國經濟發展尋求的是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更何況,“7%左右”只是一個區間值,是就全國平均而言的目標,不同季度的真實運行中可能或高或低,各地在實踐中可能有高有低,年終指標也有可能超過預期指標。還是那句話:看待中國經濟發展變化,不要爭一時之快慢,不要過分糾結一兩個百分點的升降。
風物長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