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如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制造2025”,打造“中國制造”的升級版?代表委員們紛紛談起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制造”兩頭受擠壓
“低端制造業,我們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現在競爭不過東南亞等國家;高端制造業,盡管發展很快,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現在中國的工業處于中間地帶,受到兩頭擠壓。”談起“中國制造”,全國政協委員李毅中透露出擔憂。
李毅中表示,整體上看,我國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盡管我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行業和領域,像航天、高鐵、核電等,但同時在某些領域還十分落后,比如還有完全依賴人工作業的小礦山、小作坊等。
2015年春節剛過,微軟宣布關閉原諾基亞北京及東莞手機工廠,轉至越南。兩地工廠預計將裁員9000人。有專家分析,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勞動力成本已優勢不再。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有保有壓,化解過剩產能,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
“關鍵問題是要深化改革,發揮市場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今后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商業運營模式的創新能力。”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張曉強說。
“我們在謀劃工業4.0的時候,要全力打造工業3.0,同時,還要彌補工業2.0的欠賬。這就是我國工業制造業的現實。”李毅中說。
創新需要“雙引擎”驅動
“調整存量要淘汰落后、化解過剩,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優增量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李毅中表示,由于受到西方經濟影響加上自身機制的缺陷,我國工業一度出現了“脫實向虛”、工業被“空心化”,中央審時度勢,及時做出了大力支持發展實體經濟的決斷,已見成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
3D打印、工業機器人、云計算、電子商務、快遞物流……眾多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蓬勃涌現。“這些都具備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長性,有很大的創業投資規模,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府參事劉昕說。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要實施高端裝備、信息網絡、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
“新一輪創業浪潮是穩定中國經濟增長,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不斷產生的創新活動和新企業給經濟增長帶來了持續的活力。”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辜勝阻說。
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
今年1月,首個促進新業態創新發展的國務院文件出臺,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新興業態帶來了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產業鏈整合、區域分工及企業組織方式的變革。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工商業聯合會主席陳放表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需要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沒有實物性資產,但是有核心競爭力技術,如何把核心技術轉化為融資籌碼,成為擺在企業和銀行面前的難題。”
陳放告訴記者,去年四川全省通過知識產權專利貸款不到20億元,但這些知識產權的含量遠遠不止這個數。“主要還是認定這些無形資本沒有一個標準,即便是權威機構出具的評估也無法令銀行和企業雙方滿意。”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采取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
李毅中透露,目前,工信部與有關部門和科研院所正在制定“中國制造2025”規劃,很快要上報國務院。
“所謂‘中國制造2025’就是升級版的中國制造,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李毅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