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速雙雙下滑,給本已放緩的外貿增長平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影響我國外貿進出口穩增長。但隨著我國外貿由“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轉型,不少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穩增長和調結構是否可以雙輪共進,將決定外貿最終的發展走勢——
海關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76萬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13.5%。其中,出口下降14.6%,進口下降12.3%。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5.5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其中出口增長4.9%,進口下降17.3%。
在4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表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外貿進出口面臨的形勢總體上仍然嚴峻復雜,要實現今年外貿預期增長6%的目標,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單月出口大幅波動
一季度單月出口數據“過山車”般的大幅波動,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數據顯示,1月我國出口增速為-3.2%,2月這一數字猛增至48.9%,到3月又再次跌落至-14.6%。
“春節假期因素,是導致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速波動較大的主要原因。”黃頌平說,從整體情況看,一季度我國外貿出口增長4.9%,是個相對平穩的增速,但最近一個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確實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對進出口穩定增長造成了一定影響。在黃頌平看來,國際市場需求不振,出口訂單有所減少,是近期出口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而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傳統競爭優勢被削弱,也進一步拉低了出口增速。
一項針對3000家出口企業的調查顯示,去年10月以來,有44%的企業反映新增出口訂單金額同比下降,40%的企業明確提到外部環境不好,市場需求疲軟,沒有訂單或者是訂單減少、競爭激烈等困難。
在進口方面,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仍然低迷,盡管進口量有所增加,但進口總值卻在下降。此外,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能過剩仍有待化解,一些領域的潛在風險仍然存在,這使得外貿企業趨于謹慎,生產擴張步伐放緩,進口意愿持續偏弱,影響了進口增速。
“優進優出”亮點呈現
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我國外貿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形成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在一季度外貿數據中,‘優進優出’方面的亮點開始呈現。”黃頌平說,目前我國更加注重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零部件的進口。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端制造產品出口呈較快增長態勢。“比如運輸工具、手機和金屬加工機床等出口增速都在20%以上,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實現增長。這些產品出口值的較快增長,拉動了一季度出口總體增速2.6個百分點。”黃頌平說。
在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升級的同時,貿易方式也得到進一步優化。據統計,一季度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為3.07萬億元,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5.3%,較去年同期提升了0.2個百分點。
此外,我國外貿在市場多元化方面也取得積極進展,對新興市場出口增勢良好、比重提升。一季度,我國對東盟、印度、非洲和拉丁美洲等4個新興市場或地區出口值合計占我出口總值的26.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1個百分點。
黃頌平認為,目前我國外貿在提質增效、優化結構等方面有了一些積極進展,但仍須正視當前外貿發展的困難,特別是在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外貿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兩個輪子”不可偏廢,以推動外貿健康可持續發展。
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
面對嚴峻復雜的外貿形勢,有消息稱穩外貿政策年內將進一步加碼。對此,黃頌平認為,目前僅在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五大區域里實行的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5月將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大通關”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在強化服務方面,我們將建立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戰略相適應的監管機制,支持國際物流大通關建設,創新海關國際合作,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等外貿新型業態發展,支持開展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推進自貿區戰略。”黃頌平說。
值得關注的是,自貿區戰略、“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為促進外貿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值約為1.45萬億元,約占同期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其中出口表現較好,增長速度超過10%,高出同期出口總體增速5.5個百分點。
當前,我國外貿已進入中低速發展時期,隨著一系列穩外貿增長政策舉措的實施,我國外貿將迎來新一輪政策紅利的釋放。專家認為,未來外貿政策在穩增長的同時,還應更多地著眼于結構的優化升級,以提升我國外貿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