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預計,本周發布《中國制造2025》方案將成大概率事件。整合此前傳出的五大重大工程、九大戰略任務,十個重點領域及工信部1+X配套規劃來看,方案輪廓已經顯現。
5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15智能制造國際會議”期間表示,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苗圩指出,中國制造2025不同于德國工業4.0。后者是從工業2.0到工業3.0再到工業4.0的串聯式發展道路。
“中國制造業尚處在工業2.0和工業3.0并行的發展階段,必須走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和工業4.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道路。”苗圩表示。
提出五項重大工程
近期,學術界的一場“王石之爭”頗引人關注。知名財經作家石述思認為中國制造,不能再滿足于簡單的山寨模仿,摒棄低端制造,以技術創新為依托,打造高顏值、高品質和高附加值的“手品之美”。
不過,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王福重直言“手品之美是天真”。王福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的初期,操心工業4.0太早了。中國把工業1.0、2.0做好才是正事。”
據此前消息,《中國制造2025》方案提出了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等九大任務、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重點領域和五項重大工程。
五項重大工程包括智能制造、制造業創新建設、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其中智能制造最為吸引眼球。
參與方案制定的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上述會議期間透露,王項工程中最核心的是實施智能制造工程
苗圩也強調,要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抓住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通過高檔數字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和智能化生產建材,加快可穿戴產品、智能家電、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推進制造過程的智能化。
中國智造不走德國道路
但是對于中國工業的4.0版,王福重卻“持相當悲觀的態度”。他近期撰文指出,“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一國強大的科學研究基礎上。但也應該承認,我國對科學的貢獻并不突出。另外,創新需要制度保證,但我們的知識產權的保護,雖然有很大進展,但總體環境很不樂觀。”
對于中國工業的現狀,苗圩表示“中國制造業相比德國基礎仍然很薄弱”,大而不強“問題突出,中國制造在研發投入、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品牌形象上與德國存在著較大差距,因而在發展道路上不能沿用德國從工業2.0到工業3.0再到工業4.0的串聯式發展道路。”
與之相應的,中國工業4.0將采取并聯式發展戰略。“即將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并非只是一個工業4.0的規劃,而是工業2.0的補課、工業3.0普及和工業4.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戰略規劃。其既包括新型產業的培育,也包括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時還要解決制造業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工業基礎等一系類階段性的突出矛盾”苗圩說。
此外,對于具體的發展階段,周濟表示,“中國制造2025”將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2015年到2020年,將全面推廣數字化網絡技感謝術的應用,部分行業和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試點和示范,如大力推進“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第二階段為2020年到2025年,將大力推進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如著力推動“智能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