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博鰲論壇期間,我國公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成為我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件大事。而首次公布了各省區市在“一帶一路”規劃中的定位,是以實際行動表明,中國在向明確的方向推動“一帶一路”由重大倡議向落實有力邁進。
《愿景與行動》著眼于共建原則、框架思路等八個方面,為“一帶一路”建設指明了方向,并在“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一章中指出“能源、交通、電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這無疑為這些領域發展提振了信心。
互聯互通很重要,是“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共贏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常講,一個地方要搞好經濟發展,先“武裝”好基礎設施,這是最基本的。現在也是,比如建設好交通、電信領域,將在我國與中亞、東南亞等區域合作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資金充裕、技術先進,足以支撐起強大的互聯互通的基礎建設能力,為“一帶一路”經貿往來提供便利。
但我們要謹防把《愿景與行動》這本“經”念歪了。“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基礎設施問題,它的內涵和外延很廣,涉及貿易、投資、技術和金融服務、文化交流等全方位的建設和合作,并且這個領域也會與時俱進。
所以,無論是做實國內互聯互通,還是優化沿線國家合作,互聯互通都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局限于經濟層面,在下氣力構筑“硬實力”的同時,要重視軟實力的作用。
文化融合是軟實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其實質就是“心靈之路”,在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之外的那個不可或缺的“民心相通”。例如我國發起建立的絲路基金,更側重發揮一種文化傳播的功能,提升絲路建設的軟實力。當我們通過絲路基金投入到其他國家的研究、教育機構建設中時,這種潛移默化的傳播效應更容易積聚信任,拉近距離。
《愿景與行動》清晰地描繪了一些省區市在“一帶一路”規劃中的定位。比如,新疆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對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區的定位是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這一方面是“一帶一路”戰略為他們量身定做的絲路“套餐”,另一方面也為各省區市更好地抓住新絲路發展機遇、加速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催化劑。
但也要警惕另一種對“一帶一路”建設參與主體的片面誤讀,即斷章取義,忽視了全國一盤棋的整體概念。據《愿景與行動》有關負責人稱,“一帶一路”是中國今后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合作的總綱領,不存在“誰不在路上、誰不在帶上”的問題。也有專家指出,不存在哪一個省區市缺席,“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合作的網絡,網絡里邊只有節點,沒有起點,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起點。
“一帶一路”戰略一頭連著國內,一頭編織著中國的國際合作。單就國內而言,它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區域或省區市,也不意味著這些地區功能的發揮就被限定于《愿景與行動》中所描述的,更不代表沒有提及或者規劃到的地區就和這個戰略沒關系。各個省區市之間也并不是分割獨立的,比如,將來如果我國要擴大跟東南亞等國的合作,建設鐵路打通交通大動脈等就不只是哪個省區市的事,而是跟各個地區都有關系,是全方位、互聯互通的。
當然,有些省區市的確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要善于運用這些長處。比如新疆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他們在與中亞等國家進行對外合作時,的確會凸顯出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優勢,并且地理位置上也屬于近水樓臺。
與世界互聯互通,在眼睛向外的同時,還要眼睛向內,理順國內各地區、省區市間的互聯互通。
國內各地想要借力“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首先需要積極配合國家戰略,在“一帶一路”總體規劃指導下做好國內區域之間的聯動和發展。目前,在我國某些地區,市場化的意識淡薄,人為設置的壁壘依然存在。所以,各個省區市要放寬視野、立足大局、轉變觀念,要在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區位、技術優勢的同時相互呼應、協調配合,不能搞壁壘,要互為一體,互聯互通,不能搞各自為政。
其次,政府要進一步改變觀念,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放大市場力。政府要發揮好行政力,減少行政審批,加強政府監管,最大程度減少乃至消除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壁壘。
相較于三大戰略中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更是一種對外關系層面有區域影響的國家戰略,它體現的是國家治理和對外合作的新理念。因此,如何描繪和推動這種愿景,在于我們如何處理好與沿線國家之間的關系。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開放共融,不僅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前提,也一直是我國外交秉承的原則,更加迎合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時代要求。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互惠互利地站在雙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合唱的意愿是用共同的愿景澆灌出來的,只有共同的愿景,才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才能更好地牽引一致的行動,轉化為實際行動力。遵守共建原則、堅持合作機制,是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要講究游戲規則,避免把我國的一些發展模式照搬到“一帶一路”中,應按照規范化的國際規則,以公開、透明的操作來譜好共鳴之曲。
(董秀成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記者李丹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