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作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這一綱領?又該如何看待當前制造業發展的動力、阻力和潛力?新華網財經特約相關領域知名專家作出權威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教授站在歷史的高度,從國際視野出發,分析了我國發展制造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他指出,中國的傳統制造業部門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是從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的發展模式向主要依靠創新和知識資本等高級要素的發展模式轉型。
1、金融危機后,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的戰略目的是什么?
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一方面,金融危機以后,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一些歐美發達工業化國家在總結和反思金融危機的教訓后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部分高端制造業出現“逆轉移”,給我國相對先進的制造部門在技術進步與產品出口等方面帶來新挑戰,我國制造業部門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工業化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開始以更低的成本優勢加速推進工業化。
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前后夾擊”。處在這樣一個“中間位置”,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兼顧好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千方百計維護好既有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要努力形成以技術創新為核心能力的競爭新優勢。
2、我國制造業正面臨新一輪產業革命與經濟進入新常態形成歷史性交匯的重要時刻,機遇和挑戰何在?
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核心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以數字制造、互聯網與新材料技術等領域的重大創新與深度應用為代表,將推動一批新興產業的發展,并將帶動整個產業形態、制造模式、組織方式等的深刻變革,從而催生出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和新機會。這就要求我國制造業必須實現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增強對全球產業鏈、創新鏈、需求鏈的整合能力。
“十三五”我國將全面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部分發達地區進入工業化后期,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因此,制造業發展可能面臨趨勢性和轉折性變化。一是制造業對GDP的貢獻將進一步下滑,增速總體持續放緩的趨勢很難改變。二是制造業內部將不斷分化。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重化工業比重將不斷下降,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將持續上升。
3、中國的制造業部門特別是傳統制造業部門絕大多數仍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轉型升級的方向是什么?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水平有很大提升,2012年在全球制造業產值中比重上升到19.8%,超過美國(19.4%)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然而,我國制造業總體上仍然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表現在雖然生產著全球商品中的30%,卻只能得到其價值的1/6,制造業的增加值一直低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國制造業缺乏競爭力持續提升的基礎能力,主要表現為:一是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二是產業共性技術的供給存在“制度空洞”的問題;三是我國制造業傳統競爭優勢不斷削弱的同時,新的競爭優勢還沒有確立。
從未來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是從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的發展模式向主要依靠創新和知識資本等高級要素的發展模式轉型。具體講,主要有:一是適應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技術方向,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著力推動傳統制造業部門的改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二是通過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不斷融合延伸制造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制造業部門的附加值和競爭力;三是努力促進制造業部門生產要素的戰略性轉換,提升無形資產和非物質要素投資在制造業投資中的比重,構建制造業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4、品牌對于制造業企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品牌?
2014年5月BrandZ公布的2014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中,谷歌以40%的年同比增長率和1590億美元的品牌價值超越蘋果,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品牌。在連續三年占據榜首后,蘋果的品牌價值下滑了20%,以1480億美元退居第二。IBM以1080億美元的品牌價值繼續居于第三位。中國有11個品牌登上100強品牌榜單,除了騰訊、百度外,工商銀行、中國石油、中國平安也上榜。其中,騰訊品牌價值幾乎翻倍,以540億美元的品牌價值超越中國移動成為亞洲最具價值品牌。
如上所述,中國的傳統制造業部門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什么最重要?消費者的信任。那么,對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品牌。品牌就是信心。面對消費者,品牌是提供優秀技術、優質產品、優良服務的信心;面對政府,品牌是承擔社會責任、提升社會價值的信心;面對投資者,品牌是能夠持續獲得良好經營業績和較高投資回報的信心。所以,品牌是企業的獨特競爭力。
制造業企業如何提升公司品牌的問題。個人認為,首先,必須重視企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要從一個普通的公司開始成為一個追求卓越的公司,一個有文化的公司。其次,必須重視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第三,必須不斷加強管理,提高科學管理的水平。第四,必須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老百姓和市場是檢驗一個公司、一種產品是否好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