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別,差之千里。為了使中國企業可以更好地在全球配置資源,不久前《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發布,而政策中提出要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引來多個版本解讀。對此,昨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首次詳解了我國由“產品輸出”向“產能輸出”的規劃路徑,并透露,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出臺國際產能合作規劃和配套政策措施。
據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介紹,以往我國主要通過貿易的方式將中國制造產品向外輸出,但接下來要搞產能合作,“其實產能合作就是產業輸出。未來我們不是簡單地把產品賣到國外,而是把中國的產業整體輸出到不同的國家,同時幫助這些國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能力”。
資料顯示,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已連續五年居全球第一。同時,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步伐不斷加快,2014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額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額約1100億美元。業內人士認為,可以預測,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隨著全球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以及發展中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國的產能輸出和裝備制造合作將遇難得機遇,必須抓住。
但從“產品輸出”到“產能輸出”并非易事,必須政府、金融領域、企業等多方形成合力。“政府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企業境外投資的便利化程度。二是主動提供服務,如幫助企業分析不同國家的情況,提供信息和法律服務以及領事保護,”顧大偉說,“當然,還要利用好政治、經濟、外交各個方面的手段,加強跟不同國家的溝通和協調,推動我國國際產能合作項目實施。”
而在金融領域,國家發改委則透露,中投公司下設立海外股權直接投資公司的方案已獲批,其規模有可能會超過絲路基金。且目前,該公司也已經開始初步運作,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支持企業“走出去”。在企業操作層面,國家發改委則建議,企業在“產能輸出”中應采取各種新的商業運作模式,比如企業可嘗試抱團出海,在境外建立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等方式。也可以通過以大企業帶動中小配套企業,以全產業鏈“走出去”的方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