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發布《“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發展趨勢和戰略思路研究》中期成果(以下簡稱《研究》),中國經濟網經授權發布部分內容。
十八屆三中全會被視為中國改革2.0版的開端,與上世紀80年代的有所不同,此次改革強調“全面”與“深化”。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當下,釋放改革的紅利將成為中國經濟完成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重要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編寫的《“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發展趨勢和戰略思路研究》中期成果(以下簡稱《研究》)中指出,體制機制不完善影響增長潛力深度挖掘。《研究》中如此表述,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增長潛力是指在一定約束條件下經濟潛在增長能力。增長潛力的大小可以用一定約束條件下潛在增長率來衡量,其決定因素是人力資本、實物資本、科學技術、自然資源等。
當前,我國教育、投融資、科技體制和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尚未到位,影響人力資本素質、資本積累能力、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高和自然資源合理高效開發利用,進而影響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潛力的深度挖掘。
新常態下如何釋放改革紅利?《研究》提出六個方面的意見:
一、改革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科技、教育體制,是新常態下重塑發展新動力的基礎。科技、教育體制完善,可以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本素質和技術創新能力,為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二、完善財稅和行政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其他領域改革的前置性改革,財稅改革是土地、戶籍、社保等領域改革順利推進的基礎。行政管理和財稅體制變革涉及到權力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事關總體改革成敗,是新常態下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三、構建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要素市場不僅涉及到經濟體制中的深層次矛盾,而且牽涉到整個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各種矛盾縱橫交錯,利益關系錯綜復雜,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不容忽視。新常態下,深化改革要以完善產權制度為基礎,加快完善土地、金融、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形成產權清晰、功能完善、流動順暢、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各類資源的市場配置效率,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
四、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主體。進一步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釋放市場主體的創新潛能,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的戰略要求。應按照體制內外雙線推動的思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制度,加快培育制度完善、機制靈活、創新力強的市場競爭主體。
五、完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帶有根本性、基礎性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石,也是新常態下培育多元增長動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性制度。應圍繞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預期,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
六、改革資源環境管理制度。資源環境既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條件,也是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條件。新常態下,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在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基礎上,加快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完善資源稅費制度,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本文摘編自《“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發展趨勢和戰略思路研究》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