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已近尾聲,即將開啟的“十三五”既是實現“兩個一百年”中的關鍵節點,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更顯意義非凡。
在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逐漸弱化GDP這一曾經的硬指標。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5月30日透露,在“十三五”規劃當中,就將要改變超高速增長率,實現中高速增長率的常態,將硬性的增長指標改為彈性指標,用預測值代替目標值。
據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課題組近日發布的《“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發展趨勢和戰略思路研究》中期成果(以下簡稱《研究》),“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平均增速將為7%左右,物價總水平維持在2.4%~4.6%之間。
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僅僅是接近門檻,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跨過去以后能不能穩住,需要2020年到2030年進行檢驗。
預測“十三五”中國將成第一大經濟體
《研究》預測,“十三五”時期,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綜合國力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體與美國1940~1950年代的發展水平相似。從人均GDP看,“十三五”末我國大體處于美國上世紀50年代初的水平。
從各項指標來看,“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平均增速將為7%左右,物價總水平維持在2.4%~4.6%之間,工業化進入中后期,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以上,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總目標。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測算,2014年中國人均GDP處在7000~8000美元之間,正處于世界銀行所界定的中等收入國家范疇。
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和發展階段,從中等收入國家跨入高收入國家,日本花了大約12年時間,韓國則用了8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時,東南亞和南美洲部分國家則還深陷其中苦苦掙扎。
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邁入中等收入國家隊列,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中國能否逃脫“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這一魔咒。
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預測,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國家。“但是只相當于美國的23%,只是接近門檻,并不是跨越中等收入水平。”
“十三五”規劃中將使用彈性指標
在人口總量平穩增長的背景下,要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阱,GDP的大幅提高必不可少。
針對“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平均增速將為7%左右的數據,《研究》牽頭人、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宋立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速向潛在增速逐漸靠攏。
經濟潛在增長率就是經濟處于某種理想狀態時的產出。經濟學界普遍認為,GDP增速往往圍繞潛增長率曲線合理波動。
《研究》認為,受到改革紅利、勞動生產率提高、自主創新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持續、區域協調發展等要素的正向力影響,“十三五”時期到2025年前后,我國仍處于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將繼續呈現比較好的發展勢頭,進入最后的高速增長時期。
高速增長并不意味著“唯GDP是從”。在增長速度換擋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的今天,中國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弱化GDP的硬性指標作用。
記者了解,浙江、湖北的一些地區以及福建福州市已經開始有選擇地取消了對GDP的考核。
據厲以寧透露,“雖然現在中國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從結構上來說,中國還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占GDP的比重還比較低,如果中國錯過了結構調整時機,那就是最大的損失。”
《研究》認為,在未來5到8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將進一步加速,第三產業比重將穩步加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對外轉移,將促使我國從以往的技工制造向設計制造轉變,即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