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南亞一直是中國能源建設集團重要的海外市場陣地。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中國能建開始重新審視這片熱土,并提出了全新的發展思路:水火并濟,多元發展,以電力和能源規劃咨詢、勘測設計、工程承包、裝備制造、投資運營等一體化業務鏈優勢,布局南亞市場,使其成為中國能建沿“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核心樞紐站。
全產業優勢挺進南亞市場
憑借全產業鏈優勢,中國能建在南亞地區的業務呈現出百花齊放、遍地開花的良好局面,業務范圍涵蓋火電、水電、核電、新能源等電力和能源建設業務,以及公路、房建、水利等非電工程業務,并以優質工程為基石,在南亞地區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品牌。
3月26日,由中國能建設計、承建的印度莎圣電站6臺機組全部投運。在建設過程中,中國能建刷新了印度火電建設的多項紀錄:機組施工工期平均比該國同類型機組提前6個月;工程實際建設工期比合同工期提前12個月;2014年完成了4臺機組的施工,創造了“一年四投”的電建奇跡。
“目前電廠運行狀況良好,一切都相當好!”莎圣電站業主工程師NeerajGautam對中國能建的工作相當滿意,“莎圣電站的建設,樹立了印度超臨界機組建設的標桿。”在巴基斯坦,中國能建承建了該國最大的N-J水電站工程,該項目號稱巴基斯坦的“三峽工程”。巴基斯坦前總統穆沙拉夫曾表示,電站將為巴基斯坦未來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必將成為中巴友誼新的里程碑。中國能建承建的E35高速公路,是巴基斯坦國內貿易走廊的一部分。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稱,公路的建成將改變當地人民的命運。
中國能建設計、監理的普特拉姆燃煤電站是我國和斯里蘭卡最大的經貿合作項目,這座形象被印在斯里蘭卡貨幣上的電站是該國第一座燃煤電站。該電站的建成徹底打通了斯里蘭卡的電力瓶頸,為該國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支持。
除此之外,中國能建在南亞地區還承建了孟加拉國裝機容量最大的私人投資燃氣聯合循環機組項目,尼泊爾上崔樹里3A水電站、中百太克水電站,印度哈迪亞、昌德拉普電站,巴基斯坦吉姆普爾風電場等一系列項目,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致力于輸出中國標準和裝備
以工程總承包為依托,以高端咨詢和規劃設計為先導,中國能建在南亞地區發揮電力規劃、勘測設計優勢,帶動中國技術、標準、裝備出口,為中國裝備、中國標準亮出了名片。
“我們致力于從適應國際標準向參與制定國際標準轉變,努力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電力行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中國能建董事長、黨委書記汪建平強調。目前,中國能建在南亞地區的工程項目中積極推廣采用中國標準,采購我國國產設備,推動中國標準、裝備走出去。
在印度莎圣電站的施工中,中國能建將一大批國家及行業技術標準、工法、專利等轉化應用到項目中,把“軸振小于7.6絲”的我國行業優良標準作為工程的控制目標,經過嚴格控制,6臺機組軸振最大值僅為7.3絲,多項指標創下印度同類型機組之最,印方業主敬佩得豎起了大拇指。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核電“走出去”,并將其上升至國家戰略,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項目成為我國核電“走出去”的首個成功范例。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國能建發揮核電方面的技術和裝備制造優勢,承擔了常規島及BOP設計工作,并為其提供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主蒸汽消聲器。
今年4月,中國能建又向印度出口了7臺磨煤機產品,進一步鞏固了磨煤機產品在印度市場的占有率,提升了在印度市場的品牌認可度。2014年,中國能建為印度第二條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提供了特高壓電抗器產品,標志著我國特高壓裝備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搶抓“一帶一路”的南亞先機
南亞是我國周邊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其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可以成為我國通過印度洋前往非洲的“加油站”。
“一帶一路”戰略的成功實施,使南亞與我國在海上資源、能源合作及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達到新的高度。
2014年,我國領導人接連出訪了印度、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南亞地區國家,提出了“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等多個惠及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受到南亞國家熱烈歡迎。
南亞是中國能建的布局重點和業務發展主要方向,以及持續經營的戰略市場,是中國能建在“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經略地區。“一帶一路”戰略在南亞的落地,也為中國能建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4月20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的見證下,由葛洲壩集團參股投資,并負責EPC項目實施的巴基斯坦SK水電站取得了融資協議。該項目協議的成功簽署,標志著中國能建在“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方面搶得了市場先機。
“我們趕上了發展的大潮”,汪建平表示,“國家抓緊規劃建設‘一帶一路’,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都將推出一批重大支撐項目,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這些都為進一步擴大中國能建在南亞的市場提供了重要機遇。
千帆競渡立潮頭,萬馬奔騰敢爭先。
借助在巴基斯坦的先發優勢,中國能建將繼續搶抓機遇,深耕廣拓南亞市場。中國能建將以完整的產業鏈優勢、豐富的海外工程承包經驗和良好的企業品牌,全面“走出去”,闊步走在“一帶一路”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