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在當下中國經濟“穩增長”的背景下,依然需要發揮關鍵作用。
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穩增長政策措施,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如今,投資這駕“馬車”跑得好嗎?新華社記者近日跟隨國務院督查組,深入中央有關部門和部分省(區、市)進行一線追蹤。
全力落實投資項目實現“加速跑”
這是部分重大工程項目截至4月末的投資最新進展表:
——鐵路項目完成投資同比增長22.6%,投產新線里程419公里。
——在建水利工程完成投資較去年同期增長42.2%,建設進度明顯加快。
——2015年中央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1243億元全部下撥,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第一批340億元也已下達。
……
去年以來,中央有關部門陸續推出了7大投資工程包等重點領域投資項目,特別是把重大工程建設作為促投資、穩增長的“牛鼻子”,補短板、增后勁,千方百計增加合理有效投資。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為了全力推進重大工程項目落地,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加大取消投資審批權限力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社會投資,加強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機制,搞好統籌協調。圍繞棚改、鐵路、水利等多箭齊發,加快審批核準進度,及時下達計劃資金,嚴格項目督辦。
來自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去年7大投資工程包開工206個項目和專項,完成投資2.1萬億元。截至5月29日,中央預算內投資已下達4336.3億元,占全年目標的90.8%,保證了重大工程項目的資金需要。
為了實現投資項目“加速跑”,中央層面核準的投資項目數量減少約76%,各相關部門開通“綠色通道”。國土資源部對符合條件的用地項目,基本上在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
伴隨著項目審批核準進度的加快,各地投資力度也在加大。今年1至4月份,上海市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73.6億元,完成進度同比提高3.3個百分點;湖南省基礎設施、農業和生態環境投資均同比提高30個百分點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地方配套資金不足等原因,一些項目前期工作緩慢。為了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中央有關部門加大了督辦力度。
記者在督查中了解到,中央和地方部署的一些重大工程項目進展順利。如安徽省寧安城際鐵路預計年內建成;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施工單位已進場開展前期工程;自楊浦區穿過黃浦江連接外高橋自貿區的上海地鐵十號線二期,去年已完成投資額2.02億元,今年將進一步加快相關前期工程。
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開辟“新渠道”
加大投資力度,政府不唱“獨角戲”,需要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激發民間和社會資本的活力。
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開展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是重要的改革和制度創新,可以擴大民間投資領域,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經濟發展“雙引擎”。
目前,發展改革委已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庫,首批向社會發布推介1043個項目,總投資近2萬億元。
財政部以存量項目為主推進PPP示范項目建設,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目前確定的30個示范項目,總投資約1800億元,其中22個項目是地方融資平臺存量項目。
在中央部門的推動下,地方政府也積極行動起來。如今,安徽、湖南、四川、河南等地陸續公布擬實施PPP項目名單,涵蓋城市軌道交通、收費公路、河流綜合治理、航道港口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垃圾污水處理、醫療養老設施、供暖供氣等多個領域。
來自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今年1到4月份,交通運輸、水利、環境、市政設施領域民間投資同比大幅增長29.7%。
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找準“結合點”
隨著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社會有種擔心:這么大體量的資金是否會重蹈重復建設的覆轍,是否不利于消化過剩產能?
記者跟隨國務院督查組一路走來,發現從中央到地方,在加大投資的過程中都在努力尋求穩增長與調結構、惠民生的結合點。
從中央層面來看,7大投資工程包中不僅有信息電網油氣網絡重大工程的“補短板”,還有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等新產業。
從地方來看,既能拉動投資又能惠及民生的投資項目是首選。以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為例,據住房城鄉建設部介紹,已在10個城市開展地下管網試點工作,3年內將建成400公里,總投資322億元。這正是解決城市安全、馬路“拉鏈”的民生工程。
如今,一系列穩增長與調結構、惠民生緊密結合的重大工程項目正在全力推進。
今年1到4月份,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已開工255萬套,其中棚戶區改造196萬套;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已開工建設60項,預計年底前可再新開工24項;今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第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215億元已于去年底提前安排下達。
一些專家學者評價,這些項目普遍具有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特點,是我國當前實施定向調控、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惠民生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