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句話,就讓全世界都在討論,那便是一帶一路。”
6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能源、資源與可持續發展會議上,有與會者如此感嘆。甚至還有人把中國的“一帶一路”與美國當年的馬歇爾計劃相比較。在馬來西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研究院李寶平看來,馬歇爾計劃在二戰之后幫助歐洲復興,在當時大受好評。
不過他認為,馬歇爾計劃當年60億美元的投資,除去通脹因素,約為現在110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跟目前一帶一路僅給巴基斯坦和亞投行的投資相比,都無法相提并論。“何況一帶一路還包括許多其他的相關協議。”
今年3月、4月,中國分別與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簽署了金額達236億美元和460億美元、涉及多領域的合作協議。此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創始會員國已達57個;中國出資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也已開始投資業務。
雖然中國是一帶一路的提出者和倡導者,不過,包括中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馬來西亞佶帝房產集團創始人拿督斯里葉紹全在內的多位嘉賓均認為,一帶一路需要沿線各國的共同協作。
張曉強提到,中國在積極行動的同時,各方也在深化共識。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表示馬方期待亞投行早日啟動;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希望能發揮自身地理優勢,力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過境中心;歐洲多國提出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必須有相關各國人民的參與和努力,從而實現和平、發展與繁榮的共同愿景。”張曉強說。
“一帶一路需要大家共同起舞。”葉紹全說道,“一帶一路是中國的”這種看法完全不正確。在他看來,一帶一路最大的作用是能源資源交換,“把你所需要的給你,我所需要的給我。”
他舉例稱,中國目前的建材市場嚴重過盛,他們計劃把中國南部400家建材公司帶出去,在東南亞設立總部。“一帶一路帶來的商機是無限的。”他說,不過,與過去由國家推動企業逐步發展有所不同的是,他認為這一次企業要和國家同步發展。
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認為,能源應當成為一帶一路產業的先行者和重要支撐,至于如何讓各國在能源領域“共舞”,他的建議是,建立亞洲能源信息聯盟,開展信息搜集和共享;建立企業間高峰對話論壇,改進商業合作模式;推動投資貿易得便利和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