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沖突導致西方與俄羅斯關系緊張,俄羅斯的能源、金融領域受到西方國家的制裁;國際油價的下跌更是讓俄羅斯經濟陷入崩潰邊緣。
在如此復雜的地緣政治形勢下,俄羅斯轉頭向東,與中國在能源領域展開合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中俄簽訂30年的天然氣供應大單,俄羅斯甚至邀請中國油氣公司進入俄羅斯的上游能源開采領域等等。
對于中國來說,利用國際形勢,推動俄羅斯與中國的能源合作,是確保自身能源安全的重要一步。尤其是陸上絲綢之路(新絲綢之路)計劃推出后,兩國能源合作有了新的機遇。如何借力新絲綢之路開啟的新機遇,展開兩國能源領域里更深入的合作,成為雙方討論的焦點。
6月15日,在中國社科院主辦的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暨《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15》發布會上,俄羅斯前能源部長尤里·沙夫尼基(Hon·YuriShafranik)接受了澎湃新聞的采訪。
他認為,現階段沒有必要為國際油價擔心,中俄天然氣的管道建設關鍵的一點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否能持續,是否能保證對天然氣的長期需求。兩國在新絲綢之路上的合作必須拋棄原有的個別國家的霸權主義。新形勢下,兩國的合作需要政治上的互信,需要新的思維來促進合作,這也是兩國保證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澎湃新聞:首先面對石油市場長期的低油價,很多報道說俄羅斯石油公司遭遇重大危機,那么俄羅斯國內情況究竟如何,俄羅斯有什么具體的應對措施?
尤里:我認為關鍵的一點是保證石油的供給,源源不斷地給我們的用戶提供石油。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確實,去年的油價下跌給我們帶來了嚴重的損失,但這不是致命的。俄羅斯國內的石油公司也在繼續保持產量,也沒有打算減產或減少投入,一切正常供應。
澎湃新聞:你在演講過程中談到中俄的合作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因素。在你看來,現在兩國的關系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迎來歷史最好的時期?
尤里:在全球面臨動蕩不安和不斷變化的危險和挑戰的情況下,俄中伙伴關系更加突顯出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正如普京總統所指出的,“在世界經濟、金融和貿易等方面系統失衡”的加劇背景下,“在精神世界和傳統道德受到侵蝕的背景下”,這兩個國家正在經受著“安全赤字”的考驗。
目前俄羅斯和中國之間正在形成一種新型的伙伴關系(根據雙方官員的主張,是非意識形態化的伙伴),是沒有主次之分(所謂的哥哥和弟弟)。這種伙伴關系是以互相不干涉內政為基本原則,承認已有現實,同時兩國不聯合反對第三國。
我們知道建立這種新型的伙伴關系是一個長期、復雜和矛盾的過程。但這是新的地緣政治的開始,能加強歐亞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與協作。
這種關系體現在三個重大的規劃中,即歐亞經濟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和中國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
澎湃新聞:為什么說兩國在新絲綢之路的合作是確保能源安全的關鍵?
尤里:說到能源安全問題,需要強調的是,確保能源安全問題,包括全球能源安全,這是與現代能源發生沖突的重大挑戰之一。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思想在俄羅斯被看作是進一步增強歐亞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因素。這個想法的提出正好與普京總統宣布的“向東轉移”的思想符合,有利于俄羅斯經濟關系的多元化,減少歐盟在俄羅斯外貿中的份額。
中國希望從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獲得陸上石油和煤氣的供應保障,這與俄羅斯領導人對發展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經濟的興趣也是相吻合的。
但是我要特別提到的是,俄羅斯“轉向東方”并不意味著,它要背棄西方。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盟,在能源方面從傳統上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互相依存的伙伴,不管相互喜不喜歡,俄羅斯和西方的經濟實際上互相之間已經一體化。歐盟是這樣做的,他們提倡要加強自己的能源安全,主張能源供應的來源多元化。俄羅斯也應該要這樣做。
澎湃新聞:中俄雙方在新絲綢之路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尤里:2015年5月8日,在莫斯科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該文件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宣言,即如何避免讓每個國家最重要的計劃在中亞地區陷入僵局。
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之間在經貿合作方面的全面談判將在今年7-8月份開始,第一項協議草案可以在2015年底完成。
整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因為需要研究監管框架、原則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進展情況等等。目前已經有一系列中俄之間的重大能源項目實施或者準備實施。
澎湃新聞:具體到新絲綢之路的建設項目上,現在俄羅斯方面都有哪些主要的項目?
尤里:我主要介紹下油氣項目。
首先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的石油管道,能確保俄羅斯石油向東出口。鑒于建設的規模以及東西伯利亞新油田的開發和設備安裝,該項目是分期分批進行的。到目前為止,整個石油管道長度的線路和大部分的輸油站已經建好。泰舍特-斯科沃洛季諾段的管道石油運輸能力已達到每年5800萬噸?,F在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的石油管道系統的加寬工作開始了,到時候,泰舍特-斯科沃洛季諾段的管道運輸能力將達到8000萬噸。這個項目計劃在2019年完成。
另外是“西伯利亞力量”輸氣管道項目,它的第一期的總長度約為4000公里。這是中俄去年簽訂的天然氣協議的一部分輸氣管道。這條輸氣管道進一步向東發展并與“薩哈林-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輸氣管道連接,可為外國消費者打開俄羅斯恰揚金、科維克金等氣田通道,而這些氣田的天然氣儲量超過了3.5萬億立方米,并且還可能額外供應管道天然氣、液化天然氣等。
當然還有“阿爾泰”輸氣管道,能為中國打開直接通向俄羅斯最大的西西伯利亞石油天然氣省的通道,該地區的天然氣儲量超過46萬億立方米。
很顯然,沒有俄羅斯的參與,沒有一個歐亞項目能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但是,俄羅斯并不謀求在這些項目中占主導地位。相反,我們認為這些項目是進一步深化與合作發展歐亞大陸空間的來源。
澎湃新聞:中俄簽署的西線管道現在建設,有評論說因為全球石油價格下跌,兩個國家的油氣管道建設可能會推遲,你能談一談嗎?
尤里:
至少目前我沒有看到任何阻礙管道建設的事情發生。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經濟能否持續快速地增長,繼續有油氣資源的需求。所以我們會持續關注中國的經濟增長,看是否會對我們有風險。如果中國經濟繼續增長,對于油氣的需求增加,那管道建設的進程自然會很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