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此次訪歐,除了簽署貿易協議外,全程重點推介國際產能合作,得到多方積極響應。按李克強的話說,“國際產能合作將實現‘三贏’”。
有誠意,也有實力。經過數十年發展,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以及產業鏈條上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商品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并已經成為將近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6月29日至7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第九次訪問歐洲。與前八次相比,此次最明顯的特征是對“國際產能合作”、尤其是“三方合作”的大力推動。除了將中歐領導人會晤的主要議題定為“國際產能合作”計劃與容克計劃對接外,在比利時、法國、世界經合組織,李克強也多次解釋、倡議“國際產能合作”。
當記者問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主任陳新,此次李克強訪歐最大特點是什么時,他笑著說,“國際產能合作”,“以前,領導人出訪歐洲,會關注訂單,關注技術合作,這次直接上升為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國際產能合作’將帶動全球產業鏈的調整,一方面是加強中歐之間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共同與第三方合作。”
那么問題來了,國際產能合作的內涵是什么?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哪些環節需要高層進一步推動的?企業應該從哪個角度切題?
“推銷員”新動向
李克強此次訪歐,行程滿滿,力倡“國際產能合作”,得到歐盟、比利時、法國等政府的積極響應
此次訪歐,李克強的第一站是比利時,6月29日抵達,僅停留一天,行程滿滿,上午會見比利時領導人,下午參加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
在與比利時首相米歇爾會談時,李克強提出,希望加強與比利時的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業合作,“中方鼓勵兩國金融機構開展戰略性合作,為實體經濟合作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在非洲及其他地區開展三方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業合作,推進當地工業化進程”。
當日下午,第十七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布魯塞爾歐洲理事會總部舉行,李克強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主持。
李克強重點闡述了對中歐開展國際產能三方合作的設想,“把中方和發達國家的優勢結合起來,生產關鍵技術設備,能以較低價格較高質量滿足發展中國家需求,帶動中國產業升級和發達國家擴大出口”。
這是李克強首次與新一屆歐盟領導人見面。他直指歐元區難以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的痛點,“量化寬松并非根本解決之道,對內改革、對外產能合作是明智選擇”,“要徹底從國際金融危機中走出來,解決供求總量和結構不匹配問題是當務之急”。
這與新一屆歐盟委員會領導人推行的改革吻合。容克一上臺就推出了“歐盟投資計劃”,歐盟委員會將從歐盟預算中拿出160億歐元,主要用于長期投資項目。歐洲投資銀行將出資50億歐元,主要用于中小企業融資等。資金將主要投向能源、電信、數字、交通以及教育創新等領域。總額210億歐元的歐洲戰略投資基金將成為“種子資金”撬動私人投資參與進來,預期實現1∶15的杠桿率,使總規模達3150億歐元。
中國與歐盟雙方決定,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歐盟投資計劃”,同意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
雙方其他會談成果被作為實現“國際產能合作”的手段和助力。這些成果包括:建立中歐互聯互通平臺;盡早達成一個全面的中歐投資協定;以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契機,深化氣候變化領域務實合作;著手制定能源領域合作路線圖;深化信息通信技術領域對話與合作;于2015年底前完成商談和簽署互免持外交護照人員簽證協議,并探討在更大范圍便利雙方商務、旅游、學生等簽證手續辦理;建立中歐法律事務對話機制。
6月30日,李克強行至法國,再次推出“國際產能三方合作”計劃,法方積極響應,中法共同成立基金。兩國政府共同發表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合聲明,這是國際合作的新開拓,此前國際社會還沒有過這樣的協議。
李克強說:“中方愿同法方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用中國的中端裝備,法方的先進技術和核心裝備,提升裝備水平,又保持適度的價格,使得發展中國家能夠接受。”
法國總理瓦爾斯表示,“法方支持兩國企業以合資、合作等形式,在能源、環境、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三方合作。”
在愛麗舍宮中,法國總統奧朗德迅速作出回應,他指著坐在身旁的法國財政部長說:“我們的財長就在這里。從今天開始,我們兩國就要針對這一合作基金,開展具體溝通協調工作。”
產能合作遍世界
以前,中國經濟向外走靠貿易,現在希望搞產業輸出,與發達國家合作在第三方市場建立產業基地
“國際產能合作”具體是什么內涵呢?
“這是個新名詞,一個很有內涵的名詞。以前,中國經濟向外走,主要靠貿易,也就是產品輸出。現在,要搞產能合作,是產業的輸出,是能力輸出。”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說,“真正提出國際產能合作這個概念,對這個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是從2014年訪問哈薩克斯坦開始的。之后,中國在幾乎所有外交場合推進。”
什么是產業輸出?
“不再是簡單地把產品出口到國外,而是把相關產業整體輸出到不同的國家去,幫助這些國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能力。”顧大偉表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的合作,核心就在于通過這樣的合作把產品的貿易、產品的輸出推進到一個產業的輸出和能力輸出上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劉勁松稱,“國際產能合作不是一錘子買賣,中國不僅輸出優質裝備制造產品,還將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裝備生產、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經營管理等一條龍服務。”
國際產能合作,具體怎么操作呢?與以前的國際合作又有什么區別?從5月頒布的文件中,可以找到相關答案。
5月16日,《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在海外建立一批基地、形成一批企業,“力爭到2020年,與重點國家產能合作機制基本建立,一批重點產能合作項目取得明顯進展,形成若干境外產能合作示范基地。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骨干企業。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提升,對國內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
《意見》提出總體任務為,“將與我裝備和產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強烈、合作條件和基礎好的發展中國家作為重點國別,并積極開拓發達國家市場,以點帶面,逐步擴展。”
“一國一策,量身訂做”將是主要合作模式。劉勁松表示,國際產能合作將緊密結合重大倡議或規劃,也會與有關國家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結合,“根據不同國家的國別針對性,選擇國家建立合作機制,簽署合作文件,形成若干境外產能合作示范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克強數次訪問中,談及國際產能合作,還會強調“第三方市場合作”。
5月底,李克強出訪拉美,在中巴工商峰會的致辭中提出,“中國企業愿與發達國家企業一起,在拉美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此后,總理又在多場內外事活動中反復闡釋“第三方市場合作”的重要價值。直到出訪歐洲兩周前,還專程赴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考察,強調核電不光要在國內發展,還要“走出去”,與歐美發達國家一同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此次巴黎行,李克強與瓦爾斯舉行會談當天,中法共同發表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合聲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聯合聲明。
什么是第三方市場?早在今年1月,中廣核與法國電力公司EDF就限定協議,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而這里的“第三方市場”指的是英國核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法國“后院”非洲。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宋卿指出,從中法瞄準英國核電這一案例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老牌發達國家都可能成為未來中法開拓第三方市場的目標,只要目的國有需求且接受中法合作投資,“一切皆有可能”。
藍圖引歐洲加入
中歐可以在歐洲再工業化、鐵路網與港口改造、單一能源市場、單一數字市場等方面探討廣泛合作可能性,尤其是以5G通信技術為標志的單一數字市場建設方面
中國倡議的國際產能合作,目前進展如何?
國家發改委對《意見》進行解讀時介紹,“2014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額達到人民幣2.1萬億元,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額約1100億美元,與一些國家的產能合作取得積極成效。確立國際產能合作計劃目標后,今年僅僅與哈薩克斯坦幾個月的合作,訂單就預計超過500億美元,相當于2014年全年出口額的一半。”
據記者了解,目前已經在推進的項目主要來自“一帶一路”沿線以及拉美地區。作為戰略合作伙伴的歐洲,正是國際產能合作藍圖中亟需加強的板塊。
“歐洲,作為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在發達國家的主要伙伴,其支持的力度、深度,將直接決定該計劃能否順利實施。”中國人民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分析,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計劃一年多來,歐盟并未正面積極回應,而“國際產能合作”又是“一帶一路”計劃的具體落實。
王義桅列舉了眾多極具潛力的合作領域。他分析,中歐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正在激勵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歐可以在容克計劃的諸多領域——歐洲再工業化、鐵路網與港口改造、單一能源市場、單一數字市場等方面探討廣泛合作可能性,尤其是以5G通信技術為標志的單一數字市場建設方面,前景更為看好,“無論是德國柏林的綠色能源項目還是葡萄牙亞速爾群島的交通網項目,無一例外地展露了中歐合作在發展高新科技以及綠色智能城市方面存在的巨大潛力,中歐共建‘智能絲綢之路(smartsilkroad)’是合作創新的希望所在。”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建立泛歐亞能源、交通聯系,“其中,通過中亞、俄羅斯通向波羅的海,通過中亞、中東通向地中海的經濟走廊,以及希臘比雷艾夫斯港鏈接匈塞鐵路和14對歐亞快線等,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對接容克計劃的先驅。”王義桅說,金融業也可以直接入股容克計劃的政府保證金,“尤其是銀行業,可以通過技術與投資雙重渠道參與,既可投資其政府保證金,也可以通過項目參與投資,還可以組成基金整體投入容克計劃,這更受歐洲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