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3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外投資(ODI)規模在2015年達到世界第二,且規模首次超過利用外資(FDI)。
9月22日,中國商務部、統計局、外管局聯合發布《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8.3%,創下1456.7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2015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是1356億美元,首次低于ODI。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稱,從統計上來說,2015年中國正式成為資本的對外輸出國。
2015年,中國企業共實施對外投資并購579起,涉及62個國家和地區,實際交易金額544.4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372.8億美元,占68.5%;境外融資171.6億美元,占31.5%,并購領域涉及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礦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18個行業大類。
值得注意的是,非公經濟已經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主力。《公報》顯示,2015年非公經濟占中國對外投資的65.3%,在境外并購金額中的占比達到75.6%,數量和金額上都首次超過國有企業。
這種態勢在2016年得以延續。根據商務部的數據,今年1-8月,中國境外投資同比增長幅度達到了53.3%,其中流向制造業的投資額達211.1億美元,同比增長209.3%。
張向晨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尋找國際市場和資源,是企業實現國際化經營采取的通行戰略,是由企業根據市場條件來決定的。
他認為,中國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企業的發展方式也在發生轉變,要轉型升級必須要充分利用國際上的市場和資源,“目前企業的‘走出去’愿望非常強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系主任李東紅財新記者分析,在經濟轉型階段,企業到海外尋求機會,一方面是在追求更高的回報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業完成自身的轉型升級。
對民營企業“走出去”熱情高漲,李東紅認為,很多民營企業處于過剩產能行業,國內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投資機會減少,投資回報下降,企業在這樣的時候大規模“走出去”是必然現象。